搜索
首页 其他

西川唐诗的读法

1.西川告诉你,唐诗的几种打开方式(唐诗的读法)书评

作者:林 颐西川是诗人,诗人解诗,别有洞见。

《唐诗的读法》不着意如何解读唐诗,而是关注当下我们如何读唐诗,或者说,如何学习唐诗、欣赏唐诗。“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西川提问,“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西川认为“供起来读”,一种是“以面对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另一种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两种态度出发点虽不同,与李贺所说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则相差不远。

他更寄望成为古人的同代人,进入古人的创作现场,了解“古人为什么这样做”。诚然这是西川的出发点,只不过,西川理解的“为什么”定然是西川的理解。

我之所以用这样绕口的表达形式,是为了突出西川的理解里极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它是恣肆的、汪博的,同时也是有些偏激的,甚至匆促的定论。

最鲜明的,莫过于西川强调的,“诗歌写作在唐朝,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如何得出这个结论?西川说,“写诗是唐朝文化人的生活方式”。

一赴宴就写诗?一送别就写诗?一游览就写诗?一高升或一贬官就写诗?不可能有那么多灵感!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源于“随身卷子”,类似于今天好词好句集萃的写作参考书。西川指出了唐诗创作的一种套路。

然以此推之为“类型化”,是否妥当?什么是“类型化写作”?很难准确定义,一般而言,指向模式化创作,原创性与文学性偏低。我以为,任何体裁的写作都有其模仿或参考的对象或所谓“技术性秘密”,中国古代文学里有大量重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唐诗创作有模板无可厚非,并不意味着它是单一的、呆板的,唐诗的万千气象不必我赘言。西川随后补充,写诗当然不仅是套路化的书写动作,它还牵涉到历史、制度、文化风气等因素,尤其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关。

西川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对诗歌写作的的重视。西川对李白的心理描绘大约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毕竟西川精于现代诗创作与翻译。

自弗洛伊德以来将精神分析应用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各类学说,早就因其刻板、机械与自以为是而广受批评,西川的解析也没能逃脱藩篱,况且西川并没能充分展开,而是匆匆带过几笔,我们也就权且付之一笑吧。注意力回到有关进士文化的探讨。

西川有一点讲得明白,他并非要损害中国古典诗歌的尊严,而是要解除现代人所谓“古典情怀”的种种迷思。西川的问题意识带来启发性的思考,思考是突破所有“类型化写作”壁垒的最好途径。

2.诗人西川:今天我们该怎样读唐诗

《孟子·万章下》有语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虽然这本小册子很显然不具备“论其世”的吞吐量,气象万千的大唐图景和辉煌灿烂的唐诗风貌是不可能在这一本《唐诗的读法》里呈现万一的,但好在它至少提示了我们唐诗不该怎么读,或者说仅仅以我们惯常以为的读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代脱离了文言文和进士文化为背景的条件下,依葫芦画瓢写两首古体诗以抒情,或把诗句当成语,功利地拿来用以显摆,展示的却是一种威信或一种风度,又或是文雅的生活品质。

就是进入那个时代,“知其人”“论其世”,贴近每一个写作现场,探寻诗歌创作的秘密。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将历史的归历史,文学的归文学,是需要分辨和警惕的。所以,进入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遑论处理它了。

3.杜甫春望古诗的读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

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hún yù bú shèng zān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