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田螺的诗词《食田螺》 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几年客勾吴,盘馔索无有。 鯹咸咀彭蜞,臭腐羹石首。 牛心与熊掌,梦寐不到口。 朅来灵山下,空肠尚雷吼。 苜蓿映朝餐,杞菊富肴簌。 相过有贤士,无以侑卮酒。 跰跹樽俎间,见此青裙妇。 百金买市城,竞拾不论斗。 枵中本离化,黝质真坤耦。 稍稍被寒泉,累累付清滫。 舒觞颇甘豢,窒户还畏剖。 芼姜摘其元,璀璨置瓦缶。 中年消渴病,快若尘赴帚。 含浆与文蛤,未易较先后。 吾生亦何为,甘此味岂厚。 醢之自周官,竞我乃田叟。 尚殊鼠供苏,复烦蟆饷柳。 北风饫竹实,南俗夸针取。 虽非绿纹酌,仅免青泥呕。 据龟定应用,噉鳆良可丑。 谁能事颜色,此腹嗟敢负。 诗成调儿曹,吾意真亦偶。 2.吃螺蛳的赞美诗人的句子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谒金门·风丝袅 清代:纳兰性德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相见欢·小鬟衫着轻罗 清代:周稚廉 小鬟衫着轻罗,发如螺,睡起钗偏髻倒唤娘梳。 心上事,春前景,闷中过,打叠闲情别绪教鹦哥。 浣溪沙(赵阁学饷蝤蛑酒春螺) 宋代:方岳 半壳含潮带靥香。双螯嚼雪迸脐黄。芦花洲渚夜来霜。 短棹秋江清到底,长头春瓮醉为乡。风流不枉与诗尝。 浣溪沙 宋代:黄庭坚 飞鹊台前晕翠蛾。千金新买帝青螺。最难如意为情多。 几处泪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 3.描写螺蛳外形特点的句子或段落(1)在我家门前的湖里有许多的螺蛳。 我只知道螺蛳是没有眼睛和嘴巴的,是靠头顶上两根长长的触须吃东西的,是伸出身子,背着壳慢慢爬行的,跟蜗牛走路差不多。夏天早晨螺蛳都会爬到湖边的石板上,人们只要稍一伸手就能摸到一大把的螺蛳。 妈妈经常会捉螺蛳来吃,可是怕螺蛳不干净,就把螺蛳养在大缸里,养干净了再吃。(2)小螺蛳的样子很可爱,它的形状像一个龙卷风,头大身小。 尾端尖尖的,似乎沾上墨水就能写字了。它的大小跟一块小橡皮差不多一样。 坚硬的外壳上从深绿到黑色,一层一种颜色。那些线条仿佛有规律地印在壳上面。 (3)我这儿一摸,那儿一摸,又摸到了一颗大螺蛳。这一颗好象比田螺都要大,引得看到的人都羡慕得睁大了眼睛。 我放下螺蛳,继续弯着腰摸了起来。后来几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是摸起了几粒石头。 这可把我给气得火冒三丈了,把脚一跺。唉呀,我的脚踩在一样硬东西上面,脚底下那个痛真叫我说不出口。 我弯下腰摸起来一看,啊是一只大蚌,我真有福气!朋友们又在夸我了。我才不管呢,继续耐心地膜着。 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摸了好多螺蛳。于是,大家拿着战利品回家去了。 4.描写螺蛳外形特点的句子或段落(1)在我家门前的湖里有许多的螺蛳。 我只知道螺蛳是没有眼睛和嘴巴的,是靠头顶上两根长长的触须吃东西的,是伸出身子,背着壳慢慢爬行的,跟蜗牛走路差不多。夏天早晨螺蛳都会爬到湖边的石板上,人们只要稍一伸手就能摸到一大把的螺蛳。 妈妈经常会捉螺蛳来吃,可是怕螺蛳不干净,就把螺蛳养在大缸里,养干净了再吃。(2)小螺蛳的样子很可爱,它的形状像一个龙卷风,头大身小。 尾端尖尖的,似乎沾上墨水就能写字了。它的大小跟一块小橡皮差不多一样。 坚硬的外壳上从深绿到黑色,一层一种颜色。那些线条仿佛有规律地印在壳上面。 (3)我这儿一摸,那儿一摸,又摸到了一颗大螺蛳。这一颗好象比田螺都要大,引得看到的人都羡慕得睁大了眼睛。 我放下螺蛳,继续弯着腰摸了起来。后来几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是摸起了几粒石头。 这可把我给气得火冒三丈了,把脚一跺。唉呀,我的脚踩在一样硬东西上面,脚底下那个痛真叫我说不出口。 我弯下腰摸起来一看,啊是一只大蚌,我真有福气!朋友们又在夸我了。我才不管呢,继续耐心地膜着。 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摸了好多螺蛳。于是,大家拿着战利品回家去了。 5.田螺姑娘《桂村的田螺姑娘》 这是一个被黄土路重新演绎的传说。 这个“田螺姑娘”,在小说家黄土路那里已是: ——小说的“田螺姑娘”。 小说的“田螺姑娘”,在“桂村”。 我想,一个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传说,是因为它曲折地反映出远离今天的那个社会现象及状态,并且将这种满足其时人们心理上的需要,从精神上,向时间的纵深之处和更广阔的空间扩张、伸延了。 我也“听”过那个民间传说的“田螺姑娘”,它有过不同的版本,坑坑洼洼地颠簸在或是壮族、或不是壮族的乡野天空下的土路上,而这些版本内容的主要情节大致相同,无非是叙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拾到田螺的那位小伙子,每每耕作饥饿回来,都发现饭菜已烧好,之后的某一个日子,当那位由田螺变成的姑娘正在烧饭的时候,他突然闪身而出,再之后,他与田螺姑娘结成了夫妇。 这其间,村庄的土豪知道了小伙子有这么一位非常漂亮的妻子,便伺机向小伙子多次发难,但都被聪明的“田螺姑娘”各个击破,使发难者无计可施。 我之所以简单地复述这个故事是出于这样一种原因:黄土路所演绎的“田螺姑娘”已不有那个传说中的寓意,即:善良勤劳的人,总会得到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我看来,小说家黄土路用他颇具个人化的叙述,将这个传说用小说的方式重新演绎,这表明了他审视与把握这个取自民间传说题材的能力,也显示了他试图以小说的方式,对那个传说中的寓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颠覆。 颠覆肯定是一种创造,它也与作者的想像紧密联系。 然而,当作者黄土路将这个传说中原有的寓意——已被大众认同的寓意,置放到那个传说之外另一个绝然相异的场景中去的时候,那么这个“田螺姑娘”,就有了原先那个“田螺姑娘”不曾有过的意蕴了。这显然不是单凭想像就能够做到的,它还有,也必须有:作者的努力思考的小说态度,是思考的能量使作者在他的这篇小说中,表达了与口承文学审美愿望的不一致性,甚至相逆,却呈现出复杂状态的审美趋向。 也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黄土路才将那个“田螺姑娘”的经历与命运进行了本质上的替换,使出场在小说中桂村的人物,乃至只是桂村水边一枚田螺的生存状态,都处于他小说所给出的那个人性险恶或善良与否的考验中。因而,在这篇小说里,我没有读到田螺怎样变成田螺姑娘的过程,也没读到田螺姑娘与小伙子相亲相爱的场面,更没读到那个传说原有的一丝丝的寓意,田螺姑娘的结局在他那里显得难以言喻地复杂和痛苦起来——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桂村的田螺姑娘》中,依次出场的人物有:1。田螺姑娘(她的前世是一枚田螺,其身份是双重的,具有两种属性,因此“她”还可是“它”),2。 达泥,3。裁缝达刘,4。 达刘的女人,5。族长村佬,6。 木匠达牛,7。黄土路(这个人物也可以被我认为具有两种身份,既是小说叙述者的黄土路,也可以是进入小说情节中的那个黄土路,尽管“他”在小说情节的表面显得较弱);我还注意到,不是人物,但与上述人物始终有关系的那些“物”的反复出现,最重要有:其一,南瓜饼;其二,啄木鸟。 是他们和它们,以及他(它)们相互之间错宗复杂,而一定会衍生出来的那种联系,共同支承了这篇小说的基本格局。其实《桂村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并不复杂,它的复杂只是作者赋于田螺姑娘的内心世界,那自然也是作者写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不能掩蔽的流露。 在《桂村的田螺姑娘》中,田螺姑娘不再是原来那个传说故事中,具有“神”或“仙”的力量、不为衣食愁苦的“人物”,在饥馑年代,她生存现实首先受到了食物短缺的威胁——这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维持生命最为基本的条件,但她没想到这种威胁会体现在她新婚丈夫达泥的言行举止上,她无论将南瓜饼做得多大,达泥也只分给她“半巴掌大”一块,即使她将南瓜饼,做得“像一个锅头那么大了,达泥分给她的永远只是巴掌大的一块”,这意味着,南瓜饼做得越大(越大就越薄),田螺姑娘得到的食物就越少(食物分配按几何状成反比);南瓜饼做得越大,田螺姑娘的饥饿感就越严重(与饥饿程度成正比)。 而此时,那只啄木鸟正在门外的那棵树上用力地啄食,发出了“空空空”的声响,这声响不止一次在田螺姑娘的耳边一再出现,加剧了她的饥饿感。 是饥饿,让田螺姑娘“像一个疯子一样……寻找食物”,是饥饿这个被物质化的“舞台”使达泥人本性中的恶,充分得到了表演。 然而,在这个舞台表演淋漓尽致的又何止是达泥,还有那个在桂村具有至高威望与权利的族长村佬,他在劳累的田螺姑娘因为过度饥饿,再次晕倒的时候,用他可以任意支配桂村食物的权利,“拯救”了饥饿者的“饥饿”,但这种“拯救”毫无疑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村佬“硕大的**”有权利与这个饥饿者的身体发生联系。 我从黄土路小说叙述的时空中,看到了人的尊严在食物的需求面前受到了最为惨痛的污辱,生命存在意义因为物质的需要而变得悲哀、艰难起来。 从《桂村的田螺姑娘》中,我们知道,作者着力叙事的人物还是田螺姑娘,这与那个民间传说故事没有什么不同,但在黄土路的小说文本里,根本就没有出现那个传说中新婚夫妇“相亲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