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唐诗坛两大诗派是

1.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

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韩孟诗派:中唐韩愈、孟郊、贾岛等人形成的诗派,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此派较为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诗风奇雄而失之险怪。如“郊寒岛瘦”。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其中,代表人物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白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形成独特的冷艳风格。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像的成分。构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求奇,便在事物色彩和情态上著力。

3.大学作业: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题:1、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以及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4.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5.中唐时期有哪些诗派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不避俚浅,讽兴时事,不虚为文。

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成就不小,但缺陷难免。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一、中唐诗歌流派:(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简单运用) 诗到元和体变新(元和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这时期主要有: 1、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 2、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了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新天地。

3、刘禹锡、柳宗元也是这一时期的大诗人。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理解) 白居易是一位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的诗人。他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现实,著诚去伪,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他把自己创作的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这种分类不科学,前三类按内容而分,后一类按形式而分。但是,习惯使然,现在一般就按照白自己的分类分析作品。)

三、白居易《卖炭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讽喻诗的内容和特色,理解) 1、思想内容: (1)对贫苦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而且能够“为民请命”,勇敢地揭发现实的黑暗。 (2)批评官府欺压百姓的暴行。

(3)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讽喻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2、艺术特色: (1)主题明确。

(2)善用对比。 (3)语言通俗流畅。

“其言直而切。” 四、白居易《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 1、思想内容: (1)关于主题,有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双重说。

(2)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此诗中的李、杨悲剧可分为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也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2、艺术特色:白居易的《长恨歌》(感伤诗)艺术成就较高,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艺术感染力很强。

五、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 1、思想内容: (1)此诗主题思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将天涯歌女弹奏琵琶的技巧,和音乐的美妙描写得出神入化。 2、艺术特色: (1)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

诗中,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作者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寂难耐之情与作者身处穷乡僻壤、牢骚困顿、郁郁寡欢之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

(2)有关江月的三次刻划,意向不同,内涵各异。 A、送客时所见夜景,借以烘托惜别时的茫茫心绪。

别情的凄切与景象的萧瑟交融在一起。 B、曲终时所见江景,衬托出乐曲的引人入胜。

写出了乐曲余音绕梁的神韵。 C、琵琶女独守空船所见江景,渲染出琵琶女的孤单寂寞、凄苦抑郁。

写出她凄凉的心里感受。 (2)运用新颖精妙的形象比喻和音箱摹拟刻画音乐形象。

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景象。写大弦是”嘈嘈如急雨”,以”嘈嘈”象声,以”急雨”作比。

以”裂锦”比喻曲子终了时的清脆,响亮。这就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转化为鲜明具体的语言形象,使人如闻其声。

(3)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深情。 (4)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

(5)以情会声,把听者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变化的感受传达给读者。写出诗人听琵琶演奏的感受,也就为读者的想像确定了情感方向。

(6)不仅写”有声”的境界,而且写了”无声”的境界,以无声衬托有声。虚中见实,以乐曲休止时的余韵突现乐曲效果。

(7)写了琵琶女三次演奏,互不重复。 A、第一次,诗人江边送客所闻。

不完整,零星听到,但已经觉得十分精妙。 B、第二次,从调弦到完整的演奏一曲。

琵琶女在乐曲中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幽愁暗恨。这是用音乐语言作倾诉。

C、第三次演奏,作者简略叙写,但突出它的效果。 六、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

(理解) 1、元稹写情胜过讽喻,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 2、《舞腰》、《行宫》等都是艳情佳作。

3、《离思五首》(其四)等悼亡诗,哀艳缠绵,语言朴素真切,寄寓者人生至情。 七、元稹和白居易诗的异同(综合运用) 1、相同点: (1)文学主张相同。

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诗歌要反映政治、社会、民生。共同推动讽喻诗的创。

6.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的差别

元白诗派的特点:

(1) 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

(2)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3)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 “ 次韵相酬 ” 、“ 小碎篇章 ” ,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 “ 元和体 ” 。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

险怪诗派 : 又叫韩孟诗派 , 是中唐时期与 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 “ 陈言务去 ” 的影响 , 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诗风奇雄而失之险怪。 ( 深险怪僻 , 避熟求生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