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陈敬容的诗歌

1.陈敬容的诗歌《划分》的赏析

这是一首极美的诗,初读再读,终不厌倦。掩卷之余,似觉有潺潺流水,在心头缓缓淌过,时而安分静穆如处子,时而绚烂夺目如云霞。徜徉诗中的我如天地间的一份子,尽情享受着莱辛评价拉奥孔所拥有的那份“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划分》

陈敬容

我常常停步于

偶然行过的一片风

我往往迷失于

偶然飘来的一声钟

无云的蓝空

也引起我的怅望

我啜饮同样的碧意

从一株草或是一棵松

待发的船只

待振的羽翅

箭呵,惑乱的弦上

埋藏着你的飞驰

火警之夜

有奔逃的影子

在熟悉的事物面前

突然感到的陌生

将宇宙和我们

断然地划分

——一九四六年三月于重庆(选自诗集《交响集》)

2.陈敬容的诗歌《划分》的赏析

这是一首极美的诗,初读再读,终不厌倦。

掩卷之余,似觉有潺潺流水,在心头缓缓淌过,时而安分静穆如处子,时而绚烂夺目如云霞。徜徉诗中的我如天地间的一份子,尽情享受着莱辛评价拉奥孔所拥有的那份“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划分》 陈敬容 我常常停步于 偶然行过的一片风 我往往迷失于 偶然飘来的一声钟 无云的蓝空 也引起我的怅望 我啜饮同样的碧意 从一株草或是一棵松 待发的船只 待振的羽翅 箭呵,惑乱的弦上 埋藏着你的飞驰 火警之夜 有奔逃的影子 在熟悉的事物面前 突然感到的陌生 将宇宙和我们 断然地划分 ——一九四六年三月于重庆(选自诗集《交响集》)。

3.对《雨巷》.《预言》(何其芳).《窗》(陈敬容)的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时诗人才19岁.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题为《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想见时,“年轻的神”那“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轻柔、飘忽,而诗人却凭着自己细腻的感触,将它从“林叶和夜风的私语”和“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中辨认出来,诗人盼望“年轻的神”的心情是何等的热切,迎候是何等的专注.相见后,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诗人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前行”到那阴森恐怖、黑暗和空寂的地方去.可是“年轻的神”似乎并不了解诗人的心情,她执意要走.尽管如此,诗人也愿意为它引路,要在阴森黑暗的路途中给它抚慰、温暖和力量.最后,“年轻的神”终于走了,那脚步声竟“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悄悄地消失了、“年轻的神”从那美丽、温郁的南方而来,却走向了恐怖死寂的森林中去,从光明到黑暗,并不美满.它的轻飘而来使诗人激动得“心跳”,而它的无语而去却给诗人留了凄清的哀怨,给诗人留下了深深的惆怅.何其芳喜欢在回忆和梦幻中寻找美.他的诗总是在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一些欢快的色彩.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作者捕捉的是“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的语言,“省略去那些从意象到意象之间的链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天地,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婉的朦胧美.这首诗的语言富于音乐性,六行大体押韵,每行的节顿又大体相等,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诗句本身的节奏又和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了拨动心弦的音乐效果.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发表后,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许多人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时常吟诵.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散发着动人的魅力.分析:第一层、诗人对光明的憧憬.窗外的太阳,四月的蓝天,和煦的春风,是诗人的幻想,是诗人的憧憬.然而,这些却被重帘隔断,寻觅复寻觅,失落又叹息.诗意具有暗示性:重帘岂非层层铁幕?光明的太阳岂非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第二层、写诗人忧郁凄苦的心境.“空漠”的当不是时空,它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没有太阳的“黑屋子”的黄昏,在寒冷的黑夜里做着“不安的梦”,叫人情何以堪?不尽深意,尽在诗外.但诗人执著的追求,始终朝向“星空”.你的窗,也许就是希望,或者说就是憧憬.我的窗与此对应,也就是失望.第一层与第二层是基本相对称的,第一层中的“太阳”与第二层中的“阳光”,“重帘”与“重帘”,“春风”与“晚风”,寻找与“远去了,你带着……你的明灯”,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层明显比第一层更加压抑,凄凉.第一层是“静夜星空”或许尚可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而第二层却是“不安的睡梦”以及“无言的星空”.第一层与第二层,采用象征与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希望与失望两种境遇下,从“寻找”到“迷失”,从“失落”到“无尽的黄昏”的心灵体验过程.。

4.陈敬容的〈窗〉的赏析是什么

时代背景: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陈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由于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发生了心灵的共鸣,提出了“诗歌现代化”,要求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同时抒写个人心绪,二者互相沟通,要求诗歌应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知性感性相溶合。并大量进行诗歌实践,形成一个“九叶诗派”,此诗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9年4月,那时作者居于成都,作者虽为一介书生,却关心时代风云,人民的忧患。诗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恶梦里抗争。本诗即通过象征和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让幻想和现实交织,抒发了诗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光明的憧憬,对现实的抗争,以及诗人在寒冷压抑的环境中忧郁凄苦的心境。

分析:

第一层、诗人对光明的憧憬。窗外的太阳,四月的蓝天,和煦的春风,是诗人的幻想,是诗人的憧憬。然而,这些却被重帘隔断,寻觅复寻觅,失落又叹息。诗意具有暗示性:重帘岂非层层铁幕?光明的太阳岂非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

第二层、写诗人忧郁凄苦的心境。“空漠”的当不是时空,它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没有太阳的“黑屋子”的黄昏,在寒冷的黑夜里做着“不安的梦”,叫人情何以堪?不尽深意,尽在诗外。但诗人执著的追求,始终朝向“星空”。

你的窗,也许就是希望,或者说就是憧憬。我的窗与此对应,也就是失望。第一层与第二层是基本相对称的,第一层中的“太阳”与第二层中的“阳光”,“重帘”与“重帘”,“春风”与“晚风”,寻找与“远去了,你带着……你的明灯”,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层明显比第一层更加压抑,凄凉。第一层是“静夜星空”或许尚可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而第二层却是“不安的睡梦”以及“无言的星空”。

第一层与第二层,采用象征与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希望与失望两种境遇下,从“寻找”到“迷失”,,从“失落”到“无尽的黄昏”的心灵体验过程。

5.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良把它看成是。

6.寻徐敬容的诗歌窗

为你找着了,看下啊

读陈敬容诗歌《窗》

(一)

你的心扉明明已经开启了,

为何我看不见?

为何我只能吃闭门羹

春风晓月杨柳岸,

却只有我独自哀愁。

曾经,在你的窗前,

我默默地彳亍着,

我希望,明月装饰你的窗,

但不入你的梦,

把你惊扰。

夜里的露珠,

天亮就滑落了。

(二)

人去楼空,

睹窗怀人。

不免空漠,

不免幽咽如晚风。

你的笑脸像向日葵,

开在明媚的阳光里,

我看不见。

你无忧的睡眠,

我不安的睡梦;

你在人间四月天,

我在严寒的隆冬;

你的心开向太阳,开向蓝天,

我的窗只向黑夜,向星空开放。

7.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

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方敬、莫洛、金克木、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 曹辛之等。

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 九叶诗派最著名的诗人是: 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