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词语中“雅言”指什么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关西秦声,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馀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2.古代说的雅言是现代那里的方言用粤语读古诗,是可以充实古语言的内涵与显示出方言魅力的。粤语是古汉语,用粤语念唐诗琅琅上口,别有韵味! 粤语高度保留古汉语特点 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多唐诗用粤语念起来押韵,琅琅上口,而普通话却很拗口,这就证明,在古时候,特别是唐朝的时候,绝大部分中国人讲的就是粤语。 粤语是中国秦汉时期的雅言,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因此有学者认为它是正宗的汉语。现代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是游牧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形成的语言,语速慢,容易学习,不过失去了很多古音,所以用现代普通话去念唐诗,会发现很多诗不押韵。粤语,当地人俗称白话,正名称粤方言,是汉语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的一个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字有: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 尽管广东各方言片常常互相听不懂(实质上本省民众互相交流基本用广州话),但它们之间非常相似,都高度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相对来讲,现在的北方话与古汉语差别大得多。 3.中国古代用过什么雅言东晋之前,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 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唐承隋制。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代以中原雅音为正。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侵入,衣冠南渡至南京地区,故南京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较低。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 4.雅言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 “雅”、“夏”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或“夏”明显指中原。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朝鲜、韩国、越南、日本都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