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湖”、“树”、“倒影”、“宁静”的诗句有哪些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王维。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白居易。 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温庭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张元干。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王维。 意思: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白居易。意思:波涛有好像万里,倒影好像是千里长。 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温庭筠。意思:夕阳西下之际,人站在桥的最高点,影子投射在水面上,一派不得志的落寞)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意思: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张元干。意思: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2.人和树木倒影在水中用古诗来形容元好问《泛舟大明湖》:“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 体物穷形尽相的像唐代谢偃《影赋》:“平湖数百,澄江千里。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 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影动袅窕冲融间。船底冥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又《渼陂西南台》:“颠倒白阁影,错磨终南翠。” 窦庠《金山行》:“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如洗。乃知水上有楼台,却从波中看启闭。” 其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 清代钱牧斋(谦益)在《初学集》中盛赞杨无补“闲鱼食叶如游树,高柳眠阴半在池”一联,野正是由于这联中的鱼如游树之语给人以新奇生动的艺术魅力。 这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采薜荔兮水中,罾何为兮木上?”大概也应该看作是水中倒影的形象。“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秋潦水清的时候,而湘江的水又正是以 “漫江碧透”为其特征的。 **的词《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中“翔”字的运用正得艺术神髓。 元代诗人杨敬德《临湖亭》:“鱼在山中泳,花从天上开。” 王铎《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 明代阮大铖《园居杂咏》:“ 水净顿无体,素鲔如游空。俯视见春鸟,时翻藻荇中。” 3.有关“欣赏倒影”的诗句有哪些1、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出自:【辋川集·柳浪】唐 王维 释义:流经皇宫的河道两旁多长有杨柳,杨柳轻柔的枝条映入清澈的河面,相伴河水的涟漪相映成趣。 2、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 出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宋 范仲淹 释义:长长的烟雾落在日照的时候,波纹映出美丽的倒影。 3、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 出自:《池上作》唐 白居易 释义:波涛有好像万里,倒影好像是千里长。 4、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 出自:《河中陪帅游亭(一作陪河中节度使游河亭)》唐 温庭筠 释义:夕阳西下之际,人站在桥的最高点,影子投射在水面上,一派不得志的落寞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处:《山亭夏日》唐 高骈 释义: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6、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出处:《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宋 张元干 释义: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 7、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出处:《泛舟大明湖》金 元好问 释义:水中山之倒影。苍烟簇山,其水影别有风采,但收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