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不分平仄

1.宋词讲究平仄吗

讲究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2.谁来解释下宋词中的中平仄

就以你说的《菩萨蛮》这一词牌来给你简单讲讲格律的知识。

菩萨蛮 李白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平仄是声调的概念。对于初学者,简单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而词谱中出现的“中”字,则代表该处用字可以不计较读音,用任何声调的字都没有问题。你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对应一下这首李白的《菩萨蛮》,会发现基本如此。

但是,你同样也会发现一点问题,就是按照咱们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织”字和“急”字都是二声,应该算做平声,但为什么在词中却算做仄声呢?这就是我刚才强调“对于初学者”几个字的原因所在了。固然“一声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四声属于仄声”这一评判标准简单好用,但却不免出现失误,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不完全相同而导致的,其中带来困难最大的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了。入声在古代属于仄声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已经不再做为一类独立的声调,而是分散到了一二三四这四个音调中,其中派入一声和二声的部分,通过刚才的标准就不能识别出来了。这首词里的“织”和“急”字就是古入声字,所以它们不是平声,而是仄声。除此之外,韵脚处的“碧”和“立”字也是入声,只不过因为“碧”和“立”现在的读音还属于仄声,所以不影响我们判断罢了。

对于入声字来说,操北方方言口音的人恐怕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分辨方法(不存在有普遍的规律,部分字有一些规律,但也并不简单,前面别的朋友贴的东西里提到了一些),而对于东南地区的人和山西人来讲,可能要简单一些,这一类字的发音在这些方言中会显得比其他字更为短促有力一些。当然,正确区分平仄最好的方式还是使用古代的韵书,韵书不仅规范了平仄,也规范了用韵。一般而言,写诗使用《平水韵》,填词使用将《平水韵》归并简化而成的《词林正韵》(/view/880497.htm?fr=ala0_1_1)。

有不少知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而你也确实想要详细一些的回答,但是我不愿意贴别人的东西。有些文章一大长串下来,可能讲得还没有我清楚。总之要系统地学习诗词格律,只看一篇东西就完全了解那是不可能的,就我上面写给你的东西而言,也只着重说了平仄,用韵基本等于没说。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多读书,只靠自己的努力,很多东西就可以解决了。我可以推荐你先看一看王力的一本小册子,叫《诗词格律》(/poetry/gelu/gelu00.htm),也许会带领你入门。

3.宋词是否讲格律平仄

都是按照词牌名填写的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陆 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仄〗。

4.宋词是否有平仄的韵调

完全看不懂题目,只能猜。

平声韵部、仄声韵部换着押韵的,(换押)减兰、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更漏子等等。

某个平声韵部或仄声韵部为主体,交错押另一个韵部的,(错押)相见欢、荷叶杯等等。诉衷情的定格是只押平韵,只有温庭筠体变格才是错押,以平韵为主。

分别在特定位置押某个平声韵部与相同韵腹的仄声韵部(比如an的平声韵和an的仄声韵),(通押)常见的只有西江月(每片二、三句平韵,末句仄韵),其余如哨遍、醉翁操、戚氏、渡江云、曲玉管、最标准的六州歌头贺铸体。

某一个韵腹,在押韵位置想用平声就平声,想用仄声就用仄声的,没有。

5.宋词的平仄音是怎么分的

平时多读一些宋词,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悟出来的。

简单来说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为平生,上声和去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

和楼上那位朋友一样建议去看看韵律方面的书。

仄韵,就是押仄韵。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词的韵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也有不同的入韵和平仄。

对照百度百科上的仔细看一下。

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银色子弹~柯南迷?

6.宋词平仄是怎么回事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 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2、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3、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7.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

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

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

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

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

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

8.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

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

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

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

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

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