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齐丘的生平事迹齐丘好学。工属文。尤喜纵横长短之说,烈祖为升州刺史,齐丘因骑将姚克赡得见。暇日陪燕游。赋诗以献曰: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烈祖奇其志,待以国士。从镇京口,入定朱瑾之难。常参秘书。因说烈祖讲典礼。明赏罚,礼贤能。宽征赋。多见听用。烈祖为筑小亭池中。以桥度。至则撤之。独与齐丘议事。率至夜分。又为高堂。不设屏障。中置灰炉。而不设火。两人终日拥炉。书灰为字。旋即平之,人以此刘穆之之佐宋高祖。然齐丘资躁褊。或议不合,则拂衣径起。烈祖谢之,乃已。义祖独恶其人。每欲进拔,辄不果,浮沉下僚十余年。义祖末年。议者多请以徐氏诸子执国政。烈祖闻之,欲自请出镇,齐丘请徐之。俄而义祖殂。自殿直军判官。擢右司员外郎。进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且倚为相。 齐丘自资望尚浅。或不为国中所服。乃告归洪州改葬。因入九华山。累启求致仕。不许。元宗已为大将军。烈祖以吴主命。命元宗躬往迎之。于是齐丘托不得已而起。遂拜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烈祖出镇金陵。以元宗入辅。委齐丘左右之,初烈祖权位日隆。举国皆知代谢之势。吴主谦恭无失德。烈祖惧群情未协。欲待嗣君。与齐丘议合。已而都押衙周宗。揣微指。请急至都。以禅代事告齐丘。齐丘默计。大议本自己出。今若遽行。则功归周宗,欲因为钓名。乃留与夜饮。亟遣使手书切谏以为时事未可。后数日。驰至金陵。请斩宗以谢国人。烈祖亦悔。将从之。徐玠固争。才黜宗为池州副使。玠乃与李建勋等。遂极言宜从天人之望。复召宗还旧职。齐丘由是颇见疏忌。留为诸道都统判官。加司空。无所关预。从容而已。数请退。烈祖以南国给之。俄而齐国建,犹以勋旧为左丞相。而不预事。李德诚周本自广陵持吴帝诏来。行传禅。齐丘谓德诚。子建勋曰:尊公吴室元勋。今日扫地矣。独称疾卧家。不预劝进既受禅。徐玠为侍中。李建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周宗为枢密使。齐丘但迁司徒。中怀不平。及宣制至布衣之交。忽抗声曰:臣为布衣时,陛下亦一刺史耳。 今为天子。可不用老臣矣。烈祖优容之。尝夜燕天泉阁。李德诚曰:陛下应天顺人。惟宋齐丘不悦。因出齐丘讽止劝进书。烈祖却之曰:子嵩三十年故人。岂负我者,齐丘顿首谢。自是为求媚计。更请降让皇为公侯。绝吴太子琏婚。久之。表言备位丞相。不当不闻国政。又自陈为人所闻。烈祖大怒,齐丘归第白衣待罪。而烈祖怒已解。谓左右曰:宋公有才。特不识大体尔。孤岂往旧臣者。命吴王璟持手诏见。遂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复委任兼知尚书省事,与张居咏李建勋,更日如阁议政。契丹耶律德光遣使来。齐丘阴谋间契丹。使与晋人相攻。则江淮益安。密请厚其原币遣还。至淮北。谮令人刺杀之。契丹与晋人果成嫌隙。齐丘亲吏夏昌图盗库金数百万。特判传轻典。烈祖命斩昌图。齐丘惭。称疾。求罢省事。许之。遂不复朝谒。帝遣寿王景遂劳问。许镇故乡。始如朝,因召与宴饮。齐丘酒酣。辄曰:陛下中兴。实老臣之力,乃忘老臣可乎。烈祖怒曰:太保始以游客干朕。今为三公。足矣。齐丘词色愈厉曰:臣为游客时,陛下亦偏裨耳。今不过杀老臣。遂引去。烈祖悔。明日手诏曰:朕之性,子嵩所知。少相亲,老相怨可乎。拜斟南节度使,至镇。起大第。穷极宏丽。坊中居人。皆使修饰垣屋。民不堪其扰。有逃去者。初赴镇。烈祖曰:衣锦书行,古人所贵,赐以锦袍,亲为著之。遂服锦袍视事。元宗即位。召拜太保中书令。与周宗并相。齐丘之客,最亲厚者陈觉。 2.翻译文言文 扈载扈载,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仲熙。生于五代后 梁龙德二年(922),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代后周 广顺二年(952)状元。授职校书郎,值史馆。后迁监察御史。 扈载自幼好学,擅长于赋颂碑赞。以文显名,才华横溢, 受世人推崇。扈载偶游相国寺,院内绿竹修美可爱,题《碧鲜 赋》于壁上,传闻甚广。世宗命人抄录,阅毕即授扈载水部员 外郎、知制诰。 显德三年(956),升翰林学士。扈载疾病缠身,不能入朝。 世宗遣太医为其诊治不愈。次年病重,强撑病体入直学士院, 赐告还第。病卒。 扈载有诗“芳草”收入《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九册第八百八 十七卷:“幽芳无处无;幽处恨何如。倦客伤相思,春风满旧 居。晚烟迷杳霭,朝露健扶疏。省傍灵光看;残阳少皞区。” 扈载以文章驰名一时。王朴曾荐之于宰相,不用。王朴 问,宰相言其命薄。果然三十六岁卒。 3.高中文言文《南唐书卷七》亲爱的楼主:原文: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日京兆万年人也。 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 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 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 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 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 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 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耶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 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 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 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 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 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 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与政。 元宗叹日:“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 ”赠右仆射,谥日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 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 众皆默然散去。 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参考译文: 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岐王李茂贞不推重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善长狩猎、骑射、博弈的人当作豪杰。 惟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读书,擅长写文章,官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李茂贞死后,他的儿子李从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沿袭旧制让常梦锡担任宝鸡县令。 后唐长兴初年,李从俨进京谒见天子,让梦锡跟随去镇汴。因为被从俨周围人的诬谄,于是投奔南吴。 烈祖李昪辅佐吴王杨行密,把常梦锡招至门下,推荐他做了大理司直。等到烈祖即位,提拔他做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更加被赏识器重。 于是在中书省当值,参与并负责命制诏书,晋升为给事中。当时因为枢密院隶属东省,所以,很多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 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 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 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他并抚慰勉励,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好让他在自己身边。 宋齐丘结党营私,对梦锡不依附自己非常憎恨,后因封驳皇帝的诏书而获罪,被贬为池州判官。 等到宋齐丘出任地方长官,元宗又召梦锡做户部郎中,升迁为谏议大夫,最终让他做了翰林学士。又在宫禁以内设置宣政院,让梦锡专门掌管机密的命令。 这时魏岑已是枢密副使,善于逢迎,在外结交冯延已等人里应外合。梦锡整天同他们争论劝告,不能取胜,被罢免了在宣政院的职务,仍然像以前一样做翰林学士。 梦锡就宣称自己生病,放纵饮酒,希望再回到朝廷。恰好钟谟、李德明分别掌管兵部和吏部,对元宗进谏说梦锡很有声望,请求让梦锡做长史,于是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负责处理政务。 梦锡对自己被小人推荐深感耻辱,坚决拒绝,但没获批准,就只是在文书末尾署名,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冯延已最终玩弄文字罗织罪名,把梦锡贬为饶州团练副使。 梦锡当时因为经常喝醉酒而生病,元宗怜爱他,就让他留守在东都。周宗努力劝说梦锡戒酒治病,梦锡听从了他的建议,才渐渐病愈。 又被征召为卫尉卿,改任吏部侍郎,又成为翰林学士。交泰元年,正与客人坐着谈话,忽然气息微弱而死,享年六十一岁。 去世一月,齐丘朋党失败。元宗感叹说:“梦锡一辈子都想铲除宋齐丘朋党,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亲眼看见(这一天)!”追赠他右仆射官职,谥号是“康”。 梦锡的文章很典雅,诗歌清新华美,但他很不喜欢让人看。他性情刚强,气量狭小,很少宽容他人,常常因为直言不讳而触犯别人。 曾经同元宗努力辩论齐丘这些人,元宗很有辩才,绕着弯子和他解释,梦锡无话可说,就一边磕头一边说:“大奸之人貌似忠诚,陛下如果始终不觉察醒悟的话,国家就会灭亡啊!”等到南唐向后周割地自降尊号后,公卿。 4.文言文 常梦锡 字孟图 答案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率,年六十一。年后才逾月,齐丘党与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5.池上为什么在唐诗三百首里没有全唐诗第448卷第088首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白居易的诗六首:长恨歌、琵琶行、后宫词、问刘十九、赋得古原草送别、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6.后人用“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容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典出《全唐诗》 罗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自幼聪颖好学,善于赋诗著文,并且很有抱负,想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 但是他的生活道路极不顺利,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崩溃时期,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社会矛盾非常激烈。他看到朝廷的腐败、百姓的疾苦,感到前途无望。 特别是他考了十次进士,十次都落榜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他从此消极下来,将自己的原名罗横,改成罗隐,打算后半生隐居在故乡浙江余杭,不再去忧国忧民了。 罗隐写了一首诗,题为《自遣》,表达了他的这种悲观、消极遁世的感情。 罗隐的《自遣》诗是这样写的: 行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诗的大意是说:“你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欢歌吧,失意的时候就没这份心思了;发什么愁,说什么恨,那是白费心神毫无价值的事情,今天有好酒,今天就喝个够,一醉方休;明天有什么忧愁的事儿,等明天再去愁吧!” 罗隐后来在家乡当了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活到七十七岁。 他留下的诗歌有上千篇。 后来人们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作为成语,形容腐朽没落生活和消极颓废情绪,有时也形容一个人只顾眼前的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