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2.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3.杨柳的意象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 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 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 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 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 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 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 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古人也有为被送客者所折的柳条而惋惜、抱怨的。唐敦煌曲子词中《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抛,恩爱一时间。” 词人借用扬州长江岸边任人攀折的柳枝为命运悲惨的歌伎呼号。这人折去,那人随手抛掷,恩爱只在一时之间,何等势利,可谓维妙维肖。 以上摘句,都透露出伤感与凄惨的情调。还是北宋欧阳醉翁的《阮郎归》词:“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写得活泼。 把沐浴春光的少女赏春时的欢快心情写得十分诱人,显得欣喜。他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透露恋人的期待。 其实,我们温州的“出门顺风栽杨柳”最有春风得意,事业必成的信心。随土而安,比依恋故土更有出息,充满阳光。 说起依恋故土,也难怪中国人多情。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过着农耕生活,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眷恋故土,思乡怀归的情蕴特别浓郁。 早在2500年前周代的《诗经·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这位长期参加征战的老兵,解甲归田回忆刚出征时,门前那婀娜摆拂的柳枝依依眷恋地像与他执手牵衣不忍松手。 通过柳条依依的物象成为惜别的意象,以至升华为对故土家园眷恋的意境,真切动人。唐人王之涣七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为杨柳叫屈,并不是它不知春,不发芽,只因为玉门关在春风不度之处啊!也侧面反衬征人在边塞的艰苦环境。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用杨柳写恋人惜别更具深意。南宋陆游重暮之年重游沈园,故地遗踪勾引起对已死恋人唐婉怀念,有“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的咏叹。 沈园老柳,鉴湖老翁相对而泣、催人涕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柳丝长,玉骢难系”的曲词,依依柳丝虽是相思所托,但也无法系住张生的马。 经曲折追求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又遭离别,怪不得莺莺“遥望十里长亭,顿时减了玉肌”。 杨与柳原是同科异属的植物,我国历来杨柳连称。 她不仅垂垂飘摆的枝条其甚柔情蜜意,更有柳絮杨花惹人产生无限情愫。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东晋太傅谢安雪日出题,他的兄长无奕之女道韫用随风飘舞的柳絮来形容白雪,形神兼备,神妙无比,成千古佳话。 谢道韫从此获才女美名。嗣后,人们写杨花柳絮的诗词便大批涌现。 其中素推东坡居士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最为有名。此词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词中写“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结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学士以杨花比人,十分贴切,比他的同僚章质夫词高出一筹。 苏词之前,杨花之名不甚好听,被比作朝三暮四的女人,谓之“水性杨花”。东坡替她平反、正名,还她纯真重义、幽怨多情的女儿本色。 杨柳定会谢他! 踏“杨柳岸”,吟“晓风残月”,让我们舒展想像的翅膀,驰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空,让杨枝柳絮随我们一起陶冶性情、怡悦心胸,提高生活质量,其乐无穷。参考资料:/houke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