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蒹葭的主题

1.简述《诗经蒹葭》的主题内涵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本诗通过描写景物,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蒹葭》中,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扩展资料

《蒹葭》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蒹葭》

2.《蒹葭》诗歌主旨

《蒹葭》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2种说法:1、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2、这是讽刺诗,写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3.《蒹葭》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原诗如下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鉴赏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名作,不仅仅主题深远,在创作方法上,也开创了雄浑苍凉一路的诗风,影响百代。

首先,《蒹葭》开拓创造了一种极为苍凉悠远的意境,雄浑博大,无边无际。蒹葭苍苍,烟波浩淼,境象极为博大,极具悲凉之色彩,有目标却又不明确,坚定追寻却又不知何时有结果,颇有点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风格,这种苍凉悠远之意象,在先秦诗中,第一次看到。

将人带入天地鸿蒙之中,思维没有限制,阴阳等待判明,极具雄霸开拓之气概。后代诗歌一直想模仿这种意象,如屈原、李陵、江淹、杜甫、李贺等人,都有点类似风格,但都没有达到这种苍凉悠远之意境,大概只有南北朝时《敕勒歌》,庶几近之。

其次,诗中创造一位虚幻飘渺的人物,似明未明,一直不出场。这是一种独特手法,因为形象一旦具体,思想就会被限制,不能再高举,会被有形限制,因此如果想使形象与自己的思想相匹配,必须虚化形象,才能使思想凭其物象而驰骋。

再次,就是诗中比兴手法的高妙。《诗经》历来将起兴比拟之物与主体融为一体,并且将主题想表达的意思尽量熔铸在喻体之中。《蒹葭》将这种手法推到了极致地步。诗中欲言秦国将衰,故以蒹葭作比。蒹是真,葭是假,且已现苍苍之色,日其衰矣。

衰微之蒹葭再不振兴,还将面临寒露严霜之摧残,君子能无忧乎?“凄凄”、“采采”也都不是好景象,皆凌乱,低靡之象也,此正象征当时之秦国。这也正是“风”的作用和目的。具象而不言意,能将起兴手法运用如此精微之地步,诗歌史上实属罕见也。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关雎和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的主题思想《关雎》是《诗经》中的 第一首诗,它讲的是一位“君子”(就是一个青 年男子)思念仰慕一位“窈窕淑女”的感情。

了她夜不能寐,翻来覆去地思念。想象着能够 有机会向她表白爱意。是一首积极向上的情歌

它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 求和向往。诗人的情感: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 美丽姑娘的爱恋《蒹葭》的主题思想《蒹葭》 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诗中写追寻所怀念的人, 但终于使可望而不可即。蒹和葭都是植物名, 即芦苇。起头两句是起兴 。

秋水伊人求之不得的缠绵的愁怅,当属于情人 之间的离情别绪。

6.分析《蒹葭》的主题形象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编辑本段]【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编辑本段]【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

7.《诗经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⑴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⑵

在水一方。⑶

溯洄从之,⑷

道阻且长。⑸

溯游从之,⑹

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

白露未晞。⑼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⑽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⑾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⒁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⒂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荻也。葭:芦也。苍苍:鲜明之貌。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

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

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

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

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

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

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乾也。 ⑽湄:水草交

接之处。 ⑾跻:升高。 ⑿坻: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水

边。 ⒂右:曲也。 ⒃沚:小渚。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

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

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

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

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

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

晨。

8.《关雎》和《蒹葭》的主要思想和主题

1、主要思想 ①《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②《蒹葭》写主人公(性别不详)在岸边思念伊人却不能得的复杂之情。 2、主题 ①《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蒹葭》写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拓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_百度百科。

9.《蒹葭》诗的主题是什么

《蒹葭》一诗,用明丽而有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创造了空灵而有深邃的意境。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就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说

《诗序》说:“《蒹葭》,刺蘘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上古传统的社会担忧,闪耀着“天下为公”的积极入世思想之光辉!

二、爱情说

针对政治说,朱熹斥为穿凿,朱熹云:“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但对诗中“伊人”未能作出解释。陆化熙说:“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故而今人大多认为这是追寻意中人之作。诗篇通过“溯洄”“溯游”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

三、理想说

由于“伊人”形象和诗作之中客体形象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演绎出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而“伊人”又飘忽不定,因此就告诫人们,

面对“逝者如斯”的日出日落,应珍惜时光,上下求索。后世乐府诗《长歌行》就以“朝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起兴,引出珍惜时光的主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距离说

《诗经》是我国的我文学源头。源头的文学总在记录着一个民族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而诗经正是通过一些作品来传递古老民族的无意识。因此,按照这种观点来解读,我们回发现,全诗重章叠句,用白露、流水等暗示时间的意象,用一客体对“伊人”意象的苦苦追寻而又不能的看似悲剧的结局,实则充满了飘逸自然、空灵之美“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的优美意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