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1.如何鉴赏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

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

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

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

2.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情、景结构关系辨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再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

3.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

4.王绩《野望》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5.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每一种的代表诗歌举例如下: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6.诗词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

1借景抒情,寓情与景。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没有正面阐述重大的思想主题,而是以送别一事从侧面渲染分离时心中难割之情。前两句道出和平安宁的环境,用优美和谐的气氛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第三句进酒一举直逼远行人的感情深处,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句设想关外无故人的凄凉,打破和谐的现实环境,使人情牵关外,心留故地,身心两离的痛苦顿生于读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生活中这一典型的事件写尽了。语言素朴明净,就像道家常一样把别人的心曲句句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贴在读者的心上,并在闲适的品尝中能慢慢领会其韵味。

2 最后一句以景写情

《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从两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关外无故旧,后者则设想要“沙场走马向居延。”不仅主题明确,感情激昂,而且作品节律跳动快,空间距离拉得大,语言畅达铿锵,和作品倡导的精神相一致。

3 其实都一样的。还是借景写情

闺人春思》

愁见遥空百丈丝,春风挽断更伤离。

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个无人知晓的如春闺人却在寂寞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满地,宛如闺人逝去的年华。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心境的空虚。“愁”,“断”,“伤”,“闲”等字敲打着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不禁要为眼前这个被禁锢的思春之妇抛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发挥自己诗歌语言的优势和特点,把平常的事件写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地位。

4 《陇上行》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边塞的景物,虽没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这幅色彩明亮的边塞图却深深地牵动了读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空间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读者心中的一种情感反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亲临过边地的读者会因这首诗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有的会感到亲切,有的会感到荒凉,也有的会感到激奋。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也许会神往,甚至会产生幻想。情绪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层次也就不同。

5《 淮阴夜宿二首》之一: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读罢全诗,我们会跟着诗人的思绪游荡于作品中的深秋异地。一会儿是无畔空远的水国,一会儿是扁舟未期。有一点难得的乡情却失落于淮水之上,思乡的归梦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长,由于触景生情,秋叶的飘落自然联想到寒冬的来临。不说是“客行心绪乱”,就是读者的心绪也愁牵于内,无以自拔。这说明,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因其丰富的情绪色彩而抓住读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这时候,读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觉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参与创作的意识,从作品中获取作者获取过的,感发作者感发过的。

除了诗人的心绪和欣赏者的参与意识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也是构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这种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诗的形象体系要在审美客体、诗人、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成,缺一不可。这种形象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一种意象。它除了语言的间接功能而外,通常还有诗人主观的意念。我们从“意象系列”那里所获得的色彩情绪自然就要比从一般形象那里获得的感受丰富得多

7.《雨霖铃》中景与情的关系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

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