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圣女贞德的诗句和链接

1.关于圣女贞德的故事

圣女贞德

百年战争后期,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并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礼。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2.关于圣女贞德的一生

贞德的一生 童年 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父亲为雅克·达克(Jacques d'Arc),母亲为伊莎贝拉·达克(Isabelle Romée)。

她的双亲拥有大约50英亩的土地,并经营一座农场,同时她的父亲也担任了村庄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员职务,负责收集税金并领导看守村庄的工作。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了。

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 贞德后来证实了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

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圣米迦勒、圣凯瑟琳和圣玛桂莱德(这三位传说人物在当时都非常知名),告诉她要赶走英国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在她16岁时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Durand Lassois)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她在那里向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希农。

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这并没有让贞德就此打退堂鼓。 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

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也就是鲱鱼战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迈向传奇 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

她伪装成男性,穿越了广阔的敌方勃艮第领土,最后到达王储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

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

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著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

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

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著她那明显的旗帜。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

传统的历史学家如Edouard Perroy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

最近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张:“她持续领导著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

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都能创造相当非凡的胜利。 领导者 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

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土列尔堡垒(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国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

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与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 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雅尔若,6月15日攻下卢瓦尔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让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

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

[20]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这场帕提战役。

3.求关于圣女贞德的简介

1、作品简介

《圣女贞德》由享有国际声誉的法国吕克·贝松导演,其全明星的演员阵容包括米拉·乔沃维奇(饰贞德)、两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查理七世)、奥斯卡影后费·唐纳薇以及大名鼎鼎的达斯汀·霍夫曼等。本片制作共耗费了一年的时间。影片描述了圣女贞德神秘、纯洁、壮烈的轰轰烈烈的一生。

2、内容简介

1412年,一位名叫珍妮的女孩出生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此时的形势非常严峻:自从1337年英法战争爆发以来,战争至今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法国大片领土被英国占领。

珍妮逐渐成长为一名的虔诚宗教信徒,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祈祷。在她13岁的时候,她第一次看到奇怪的幻象并且找到了一把剑。当她带着这把剑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村庄已遭到英军的蹂躏。这场悲剧后,她被送到邻村的叔叔家生活。谁也想不到这个纯真的小姑娘会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过了几年,也就是在1428年,她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法国摆脱英军于是开始出发去面见王太子查理。她宣称自己带来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在陷入绝境的时刻,孤注一掷的查理最终答应了这个年轻女孩的要求。

在成功解放奥尔良和兰斯之后,法军随后也节节胜利,王太子查理在兰斯的大教堂里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从此以后,也就不需要她的帮助。珍妮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战斗中陷入围困,被勃艮第人捉住并送给了对她恨之入骨的英国人。以英国法律对她进行了一次审判,她拒绝说出自从儿童时期自己就经常听到空中传来奇怪的声音以及看到的奇怪幻象。最终被判作女巫并作为异教徒而宣判有罪,判处死刑。1431年5月30日,法国鲁昂广场,珍妮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年仅19岁。25年后,她被追授圣女的称号。1920年,她又被封为圣徒,成为人们供奉的偶像。这就是至今仍备受争议的圣女贞德。

3、导演简介

吕克·贝松,法国著名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份,在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时尚感,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

4.有关于圣女贞德的故事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根据宗教裁判的答辩,贞德在1425年她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听到“声音”,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贞德遵从“声音”在1428年5月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访问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并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希农。但是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让她离开。

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既鲱鱼战役)。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

听了消息的查理七世接见了贞德。在接待王宫里贞德并没有同身穿太子服饰的人行礼,而是找到了混没于亲信中的查理七世,说出了查理同幕僚们的秘谈。

但这段资料由于宗教裁判的删除,内容的真假也无法证实。会面后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

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

为此,历史学家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

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1429年4月,贞德从奥尔良出发同英格兰军作战。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格兰,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

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土列尔堡垒。

在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但她事后还是不安的哭了出来,才让人们感觉到她还是个少女,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为了使命而战斗!一个为了民族的少女!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

英国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与她和阿朗松公爵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 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雅尔若,6月15日攻下卢瓦尔河畔默恩,接着在6月17日攻下博让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

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

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这场帕提战役可以看作是阿金库尔战役的逆转: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长弓兵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的英军,并俘虏了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国可耻战败的替罪羔羊。

法军在战役中只承受了极小的伤亡。 法军于6月29日开始从罗亚尔河畔默恩进攻兰斯,并于7月3日在与勃艮第城市欧塞尔的谈判中使奥塞尔保持中立,法军于是得以通过,其他途中路经的城镇也都毫无抵抗的重归法国一方。

而之前签定了《特鲁瓦条约》的特鲁瓦,也在四天的围城后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军队到达特鲁瓦后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传说此时贞德结识了一位名为“兄弟理查”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长期以来在特鲁瓦宣扬世界末日将近的警告,而使当地的农民改种植豆类—能够早熟的作物,军队到达。

5.和圣女贞德有关的两位历史人物

1、吉恩·德·梅兹

吉恩·德·梅兹(Jean de Metz),也被称做“Nouillonpont”, 就是说他是 一个被叫做“Nouillonpont”或者“ Novelenpont”地方的领主。 应该是生于1398年或者1399年,因为能查到的文献称他在1456年1月31号的时候自称57岁。

吉恩·德·梅兹是一位贵族(文献称之为“出身名门”),当然他也是一名向法王效忠的骑士,1428年曾经在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的麾下服役。也就在那年护送贞德去见法国太子查理的人之一。

据说吉恩·德·梅兹也是当时首先见到贞德的人之一,并且问贞德“你的主人是那个”(应该是问农妇打扮的贞德,她的领主是谁),贞德回答“上帝”(“GOD” ),梅兹大为吃惊,向指挥官博垂科特建言接见贞德。另外护送贞德前往希农去见法国太子的路上,贞德身上穿的就是吉恩·德·梅兹的衣服。

梅兹后来成为贞德麾下的一名战士(如果说贞德是那群战士的精神领袖的话,梅兹则是战术领导)。并且在晚年声称自己对贞德并无“世俗男女之情”,因为自己被笼罩在贞德身上来自于“上帝的”美德所感染。

贞德死后,1454年重新审理贞德案的时候,德·梅兹作为证人出席,其证词前注明他当时是驻守 Vaucouleurs的贵族。

2、德·莱斯

Gilles de Rais又名“Retz”。 1404年9月10日出生于法国Machecoul地区,父亲Guy de Montmorency-Laval,祖父Jean de Craon。贵族,战士,曾经效力于贞德,退役后以犯下连续杀人案而闻名,1440年9月15日以谋杀罪名被处以绞刑(据说曾经杀死80-200人)。

Gilles de Rais的贵族出身使他受过很好的教育——会读写拉丁文。1427 年到1435在法国军队中为法国国王效力,在1429年归贞德麾下,指挥兵力25名战士+16名弓手,自称担任过贞德的贴身护卫,但按文献这职位一直是由Jean d`Aulon担任。1429年7月17日和贞德一起参加查理7世的登基典礼。(有学者指出他能参加典礼只是因为有足够高的贵族头衔)。

1435年退役,拥有大笔的财富和大量的庄园。1440年5月15日因绑架Saint-Étienne-de-Mer-Morte教堂牧师Jean le Ferron被捕,东窗事发,1440年9月15日被处以绞刑。被其杀害的人数有80人,200人,甚至600人的不同说法。

1999年哥伦比亚三星影业出品的电影《圣女贞德》(导演吕克•贝松)中就有Gilles de Rais的出场,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到我的百度空间看下他的家族徽章和剧照,左边是贞德,中间的瘦长脸(文森特•卡赛尔 Vincent Cassel)饰演的就是Gilles de Rais,另外剧照中他铠甲上的家族徽章(胸口那里)和历史文献中的一样。

6.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中) / JEANNE D'ARC(法) / Joan of Arc(英) 据[法]阿纳托尔·法朗士的《贞德传》(VIE DE JEANNE D'ARC)记载, 1.贞德的父亲名叫“雅克·达克”或者叫“雅科·达克”。

邻居们都说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且“雅科·达克”家紧靠着教区教堂。

2.在当地,施洗者圣约翰享有崇高的威望。“约翰”是约定俗成的译名,即法语中的Jean(让)。

即“让”=“约翰”,只是译法不同。 3.为了颂扬这位先知或者说受爱戴的使徒,人们往往不用别的名字,而用“Jean 让”或“Jeanne 让娜”为新生儿起名。

——也就是给新生儿起名做“约翰”,女孩子就加个“娜”字。 4.为了使圣徒的名字更适用于幼小的孩童及大多数人将来默默无闻的命运,人们常昵称“让”和“让娜”为“让诺”和“让内特”。

5.法语人名后面加ot或ette等即为昵称或小名。所以,Jean+ot=让+诺=让诺(“让”的亲切称呼或小名);Jeanne+ette=让娜+内特=让内特(“让娜”的亲切称呼或小名)。

6.教士蒂斯兰的妻子给贞德起名为“让内特·达克”(“让内特”是“让娜”的亲切称呼或小名,她父亲姓“达克”)。她在村子里就叫这个名字。

7.后来,贞德在法国才叫做“让娜·达克”——长大了。 8.贞德=让娜,“贞德”是约定俗成的译名。

9.在《贞德传》的第六章“贞德在希农。预言”中,当太子接见并询问贞德的名字时,她开始自称“让娜”,原译文如下: “高贵的太子,我叫贞德(让娜),奉天国之王的旨意告诉您您将在兰斯受祝圣加冕,您将成为天国之王的助手法兰西国王”(注:桂裕芳 译) 综上所述,简单来说就是,贞德小时候用小名,长大后就不用小名了。

附:关于“约定俗成”的补充。 如“清华大学”的英文名是“Tsinghua University”,而不是汉语拼音“Qinghua University”——因为汉语拼音是后来发明的。

这就是“约定俗成”。 注:该书与其它浪漫化描述贞德生平的书是很不同的,该书是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而写成的,写得非常客观具体。

作者法朗士(1844-1924)是法国著名作家,一九二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7.关于圣女贞德之密的故事

圣女贞德

(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徒。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国人以重金购去,由英国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3年后的20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8.圣女贞德的记载

贞德,法兰西人,根据“圣女贞德”的传统经典版本,在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濒临亡国危境。

法军节节败退,巴黎和大部分国土已经沦丧,要塞奥尔良也已告急。这时,年仅17岁的少女贞德成了法国人的救星。

她自称受上帝旨意,协助当时的王太子(即后来的查理七世)抗击英军。因此,贞德一直被视为圣女下凡。

由于战功显赫而威望大振,贞德引起法国贵族的妒忌和惊慌。在贡比涅战役中,他们竟关闭城门,拉起吊桥,使贞德后路被断,以至被勃艮第叛军俘虏。

把贞德视为心头大患的英军立即以重金换取贞德,并最终将年仅19岁的贞德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