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是谁整理的

1.诗经是谁搜集整理的

《诗经》的收集与整理 ——“采诗”、“献诗”、“删诗” 关于《诗经》的编订问题,历来的研究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此众多的诗人,如此漫长的年代,如此广袤的地域,是怎样将这些诗歌汇集在一块呢?又是谁把它们编订在一起而流传后世呢?于是,在《诗经》研究史上,就出现了“采诗”说、“献诗”说及“删诗”说,试图就以上问题作出确实的回答。

“ 采诗”说 汉朝的书籍里就有很多记载。《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意思是说:春天来了,人们走出群居点到田间去耕作的时候,便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敲着木梆子在路上巡游,采集他们在耕作中唱的歌谣。然后把采到的诗歌献给管音乐的太师,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

《春秋公羊传》的注者何休又提出了一种新说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句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公羊注疏》卷十六)即男子满年六十岁,女子满年五十岁,没有子女照管的,官府就给他们衣食,叫他们到民间采诗。

所得的诗由乡、县、邑、国一级级转上去,最后演奏给天子听。班固和何休都肯定有采诗的事,只是说采诗人不同。

他们对采诗的事说得那么具体,可能根据传说或古代传下的资料。不过后来的人在先秦的书籍里却找不到采诗者的活动记录,所以对他们的说法都表示怀疑。

我们认为,采诗的事是应该有的。当时的民歌都是口头文学,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没有地方可供发表,如果没有人采集,是不会集中起来的。

又据古代史家的研究,采诗本是氏族社会的遗风,当国家制度形成以前,氏族或氏族联盟的领袖需要从民歌中听取本氏族中各家族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民歌的采集乃是民主的一种补充手段。周王朝的统治者当是继承了这一制度,而设有采诗官或采诗的人,“采诗以观民风”。

采来的诗歌都要通过乐师的演唱,才传于天子之耳,这样,诗歌都集中到乐官的手中了。 “ 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又《晋语六·厉公》说:“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袄于谣……。”

都说到天子听政,叫朝中大小官员献诗讽谏。在《左传.昭公十二年》里还记了一段献诗的故事:从前周穆王想周游天下,要让天下所有的地方都有他的车辙马迹。

于是祭公谋父就作了一首《祈招》之诗,劝阻了穆王,穆王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因出游而招祸,最后平安地死在宫里。我们从诗三百篇的实际情况看,“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

此外,各国诸侯也要向周天子献本国歌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见《礼记注疏》卷十一)这种“陈诗”实际上也是献诗的一种形式。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 删诗”说 采来的诗和献上的诗是很多的,是谁由众多的作品中选出三百篇编订成书呢?这个问题,最早提出的是汉代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这是说孔子在三千多篇古诗中,以礼义为标准选出了三百零五篇,其他那些重复的、不合礼义的都删去了。

这就是影响后世的著名的孔子“删诗”说。虽然有不少学者尊崇相信这个说法,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其中较著名的人有朱熹、叶适、朱彝尊、崔述、方玉润、魏源等人。

他们提出了很多反对“删诗”说的理由,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下列几点: 第一,孔子自己及其门人弟子都没有说过“删诗”的事。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

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他自己只讲过正乐,而且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第二,《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时,鲁国乐工演唱的十五《国风》及《雅》、《颂》各部分,与今本《诗经》完全一样,而这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约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

可见,在孔子以前《诗》三百篇就已经定型了。 第三,根据《论语》等书记载,孔子是严守“礼义”这个原则的,而且多次对郑、卫之音表示反感,要废黜这两种乐歌。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诗经》三百中仍然保存着郑、卫之风。如果孔子删诗,肯定会删去的。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要之,《诗经》的编定,应当在。

2.诗经的整理者

一、回答:《诗经》整理者是孔子。

二、扩展知识:

1、《诗经》简介:《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3.诗经是谁收集的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4.【诗经是谁编纂的】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5.著名的有诗经,整理者是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关于诗经的编辑者,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整理,从而对诗经的流传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一说。

《史记·孔子世家》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汉至隋,历代学者及有关史志对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解释说明。

唐初,孔颖达始以“《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从而怀疑“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毛诗正义·〈诗谱序〉疏》)。

此说实开否定“孔子删诗说”之先河。唐宋以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

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从新出土的简帛情况来看,诗经的流传情况远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复杂,可以肯定,孔子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诗经进行过整理的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无疑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者,因此,如果问诗经的编辑者是谁?我们很难说就是孔子,或者就是周朝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我认为,不妨可以这样回答,诗经的编辑,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历经了从东周到西周的许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

因为请注意,当时的成书和我们现在的成书不一样,古书的形成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非一人一时之手,是很正常的现象。

6.诗经是通过什么收集整理的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共计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献诗说”三种说法:

王官采诗:《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6]。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7]。唐代孔颖达[8]、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9]。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10]。

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