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常武 翻译与赏析《大雅·常武》出自《诗经》,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诗集传》)作品原文 常武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2),南仲大祖(3),大师皇父(4)。 整我六师(5),以脩我戎(6)。既敬既戒(7),惠此南国(8)。 王谓尹氏(9),命程伯休父(10),左右陈行(11)。戒我师旅,率彼淮浦(12),省此徐土(13)。 不留不处(14),三事就绪(15)。 赫赫业业(16),有严天子(17)。 王舒保作(18),匪绍匪游(19)。徐方绎骚(20),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21),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22),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23),阚如虓虎(24)。铺敦淮濆(25),仍执丑虏(26)。 截彼淮浦(27),王师之所(28)。 王旅啴啴(29),如飞如翰(30)。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31)。如川之流,绵绵翼翼(32)。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33)。 王犹允塞(34),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35)。 徐方不回(36),王曰还归。注释译文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 执政大臣 。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 指太祖庙 。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 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 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 事与“司”通。绪:业。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 保:安。作:起。 (19)绍:戴震《 诗经补注 》:“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 严粲《 诗缉 》:“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 濆(fén):高岸。 (26)仍:就。 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 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 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 《 毛诗序 》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朱熹 《 诗序辨说 》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 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 诗经原始 》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 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 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 2.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 【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 3.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成语1、耿耿于怀—《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后以“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 2、匪石之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石头虽然坚硬,犹可转动,我的心与石头不一样,不可转动。后因用“匪石之心”比喻坚贞,不可动摇。 3、忧心悄悄—《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天群小。”悄悄:忧愁貌。形容忧虑不安的样子。 4、日居月诸—《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诸:语助词。本是日月的意思,后指光阴流逝。 5、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郑玄笺:“肯,可也。有顺心,然后可以来至我旁。”惠:赐。敬辞。多用谓赏光莅临。 6、死生契阔—《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郑玄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有相存救也。”契为合,阔为离,后多指死生离合之意。 7、不安其室—《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后指已婚妇女有外遇。 8、寒泉之思—《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朱熹《集传》 30云:“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七子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后用以指孝子思亲之心。 9、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嫉妒。不嫉妒,不贪得。 10、深厉浅揭—《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涉水。揭:提起衣裳。意谓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过去;涉深水,撩衣也无用,干脆连衣下水。因以“深厉浅揭”泛指涉水过河,亦比喻作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11、德音莫违—《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德音:善音。莫违:不要违背。别人说的好话不要不听。 12、葑菲之采—《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葑、菲:蔓菁类植物。**:指根、茎。诗意谓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它的叶也不采了。后因以“葑菲之采”为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辞。 13、甘之如荠—《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玄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之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荠:荠菜。后以“甘之如荠”谓心中乐意为之,虽有如荼之苦,犹甘如荠。 14、匍匐之救—《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意思是邻里有凶祸之事,则尽力营护料理。匍匐:本伏地膝行之意,这里形容因事急而不顾一切地前往。后来便用”匍匐之救”表示尽力援助。 15、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本指夫妇欢好,情如兄弟。后泛指彼此亲密无间。 16、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原指夫妇失道,弃旧再娶。后反用其意,成为对新婚者的贺词。 17、充耳不闻—《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如也。”充:塞住。塞住耳朵听不见。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8、狐裘蒙戎—《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不同。”朱熹集传:“狐裘蒙戎,指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蒙戎:蓬松的样子。狐皮袍子蓬蓬松松,比喻国政混乱。 19、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后用作塞耳不闻的意思。 20、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4.求《诗经意思是: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 出自春秋时期无名氏《鲁颂·泮水》,原文节选: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译文: 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 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 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鲁僖公战胜淮夷之后。淮夷生活在当时的淮水一带,不受周王朝所封,对周王朝诸侯造成威胁,所以,各诸侯国曾多次征伐。这几次战役,虽然战功不大,但鲁是个积弱之国,能累次出师,争伯中原,所以鲁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颂。 全诗主旨: 这是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武功的长篇叙事诗,赞美他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前三章,不厌其繁地描述鲁侯出席献俘仪式的盛况;四五两章,歌颂鲁侯之德,其实重在武功;六七两章,赞扬鲁侯麾下文武用命高风亮节;最后一章,叙写高兴地看到淮夷臣服献纳。此诗有些言过其实,有夸张溢美之嫌,但气魄宏大,描写细微,有较强的抒情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颂·泮水 5.诗经中“渌水澹澹”出自哪里东京赋 《东京赋》 ——张衡 汉文化遗产传续至今的既有《东京赋》、《西京赋》、《灵宪》、《七弁》、《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 东京赋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闲,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今而荣古矣。 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缪公于宫室,如之何其以温故而知新,研核是非,近于此惑?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始于宫邻,卒于金虎。嬴氏搏翼,择肉西邑。 是时也,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 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然后收以太半之赋,威以参夷之刑。 其遇民也,若氏之芟草,既蕴崇之,又行火焉。〔A11C〕々黔首,岂徒高天、厚地而已哉!乃救死于其颈,驱以就役,唯力是视。 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高祖膺受图,顺天行诛,杖朱旗而建大号。 所推必亡,所存必固。埽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是以西匠营宫,目玩阿房,规摹逾溢,不度不臧。 损之又损之,然尚过于周堂。观者狭而谓之陋,帝已讥其泰而弗康。 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区夏矣,文又躯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武有大启土宇,纪禅肃然之功。 宣重威以抚和戎狄,呼韩来享,咸用纪宗存主,飨祀不辍。铭勋彝器,历世弥光。 今舍纯懿而论爽德,以《春秋》所讳而为美谈,宜无嫌于往初,故蔽善而扬恶,祗吾子之不知言也。必以肆奢为贤,则是黄帝合宫,有虞总期,固不如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汤武谁革而用师哉!盍亦览东京之事以自寤乎?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 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岩险与襟带?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 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奥,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 审曲面势,溯洛背河,左伊右,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 回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に辕。大室作镇,揭以熊耳。 底柱辍流,钅覃以大丕。温液汤泉,黑丹石辎。 王鲔岫居,能鳖三趾。宓妃攸馆,神用挺纪。 龙图授羲,龟书畀姒。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周公初基,其绳则直。苌弘魏舒,是廓是极。 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度堂以筵,度室以几。 京邑翼翼,四方所视。汉初弗之宅,故宗绪中圮。 巨猾闲,窃弄神器,历载三六,偷安天位。于是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 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授钺四七,共工是除。 枪旬始,群凶靡余。区宇宁,思和求中。 睿哲玄览,都兹洛宫。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既光厥武,仁洽道丰。登岱勒封,与黄比崇。 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 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 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 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 渚戏跃鱼,渊游龟。永安离宫,修竹冬青。 阴池幽流,玄泉冽清。鹎ス秋栖,鹘鸟春鸣。 且鸠丽黄,关关嘤嘤。于南则前殿灵台,和欢安福。 讠移门曲榭,邪阻城洫。奇树珍果,钩盾所职。 西登少华,亭候修敕。九龙之内,实曰嘉德。 西南其户,匪雕匪刻。我后好约,乃宴斯息。 于东则洪池清。渌水澹澹。 内阜川禽外丰葭。献鳖蜃与龟鱼,供蜗{庳虫}与菱芡。 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瑰异谲诡,灿烂炳焕。奢未及侈,俭而不陋。 规遵王度,动中得趣。于是观礼,礼举仪具。 经始勿亟,成之不日。犹谓为之者劳,居之者逸。 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规天矩地,授时顺乡。造舟清池,惟水泱泱。 左制辟雍,右立灵台。因进距衰,表贤简能。 冯相观,祈褫禳灾。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 百僚师师,于斯胥洎。藩国奉聘,要荒来质。 具惟帝臣,献琛执贽。当觐乎殿下者,盖数万以二。 尔乃九宾重,胪人列,崇牙张,镛鼓设。郎将司阶,虎戟交铩。 龙辂充庭,云旗拂霓。夏正三朝,庭燎,撞洪钟伐灵鼓,旁震八,平盖隐訇,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 是时称警跸已,下雕辇于东厢。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负斧,次席纷纯,左右玉几,而南面以听矣。 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璧盖皮帛之贽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 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将将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 访万机,询朝政,勤恤民隐,而除其眚。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纳之于隍。 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发京仓,散禁财,赉皇寮,逮舆台。 命膳夫以大飨,饔饩浃乎家陪。春醴惟醇,燔炙芬芬。 君臣欢康,具醉熏熏。千品万官,已事而。 勤屡省,懋乾乾。清风协于玄德,淳化。 6.诗经取名,女孩,姓郝1、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5、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 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 炜:光彩。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 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11、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17、佩玉。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18、琼琚。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陶陶:快乐貌。20、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 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23、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24、子佩。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26、婉兮、婉如。 《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 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 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28、美清。 《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 如花似玉貌。30、清猗。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31、素衣。 《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 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 菁菁:草木茂盛。33、采苓。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 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34、文茵。 《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 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36、渥丹。 《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 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 7.急寻关于《诗经.邶风》的详细介绍《邶风》共有十九首诗。 最好的是《柏舟》、《击鼓》和《谷风》。《柏舟》,有人说是弃妇诗,但我觉得更像一首黜臣之诗,其中的“微我无酒”“威仪棣棣”和“愠于群小”都不像一个妇人家说的话。这明明是一个臣子的赤胆忠言,大有屈子之风。“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无限感慨已随波逐流,无所依归,悲怆之情涣然而来。“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直言忠心,不容渣滓,不变初衷,不置身度外,耿耿诚心,得以彰显。然更悲痛之处,在于“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最后只得仰天长叹,“日居月诸,胡迭而微”,静言思之,顿足捶胸,不能奋飞。浩浩正气扑面而来,愤愤之心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诗的感人魅力吗? 《击鼓》写了一个年轻战士打了胜仗,却依然不得归来,心中思念订了婚约的妻子,于是大声呼唤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爱之坚贞,天地可表,日月可鉴,真是隔了千百年,依然感动着世人的心。跟自己的妻子说一句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谷风》倒真是一首弃妇诗了,其中哀怨悲愤令人深感同情。本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艰苦生活,却不料,丈夫有了新欢,就弃之如糟糠,让人恨之极也。全诗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哀伤的情绪便一以贯之,以前是“黾勉同心”,如今是“不我屑以”。曾经期望“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结果却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既生既育,比予于毒”。你们“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我却是“有洸有溃,既诒我肄。”多么强烈的今昔对比,你我对比、梦想与现实对比,如何能不叫人想上前去帮她揍她男人一顿,踢他几脚,吐上一口唾沫。 然后是《燕燕》、《匏有苦叶》、《泉水》、《日月》和《静女》也是比较好的诗。《燕燕》是君王嫁妾妹送行歌,只要不站在阶级分析的角度,只看他们之间的情感,却真是感动人的。意象就很好: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正如二人难舍难离之情,君王直送到“瞻望弗及”,更是“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而妾妹是一个“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的好女子,临别依依告诫王兄谨记“先君之恩”。——多么感人的情怀呀。《匏有苦叶》写的是济水相隔,年青人想过河迎娶妻子的故事。“深则厉,浅则揭”,很有哲学意味。而“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俨然让人如遇一个旷达的世外高人一般。《泉水》写许穆夫人出嫁的惜别之情,“出宿于涕,饮饯于祢”,“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一步一停,心中是“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真是让人心伤。《日月》是女人控诉丈夫遗弃之诗,“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相隔,宛如自身,声声咏叹,使人涕下。《静女》倒是美丽的约会,“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真是让人羡煞。 《绿衣》和《凯风》都是思亲之曲,让人有“慈母手中线”之感。《凯风》的两句“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凯风自南,吹彼棘薪”,真让人想到母亲的手。《式微》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歌,感情喷薄而出,让人心里很充实、愤懑和豪迈。 《终风》、《雄雉》、《旄丘》、《简兮》、《北门》、《北风》、《新台》、《二子乘舟》就都没什么了。《终风》里可能是一个风尘女子。《雄雉》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倒是一句做人的警句。《旄丘》是穷苦人鄙夷土大夫的行径。《简兮》的“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十分形象具体。“山有榛,隰有苓”也是好句子。《北门》里是一个可怜人。《北风》里的雪景还好,“莫赤匪狐,莫黑匪乌”也很有意思。《新台》和《二子乘舟》都是讲了卫宣公强娶儿媳宣姜,最终迫使儿子伋与寿都死于非命的故事,卫宣公真是一只癞蛤蟆!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8.相鼠 诗经名句《诗经·鄘风·相鼠》原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鄘风·相鼠》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鄘风·相鼠》简介 这首诗古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则认为是“妻谏夫之诗”,此本《鲁诗》说。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等等。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此篇诗人咬牙切齿,是有感而发。《诗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9.求《诗经·大雅·瞻昂》的翻译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 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鞫人忮忒。 谮始竞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 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 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译文抬起头来望昊天,不肯对我施恩情。 天下长久不太平,大祸降临在人境。国家无法得安定,士卒人民都累病。 好比蟊贼害禾稼,没完没了不得宁。罪恶之网不收起,人民苦难永难停。 别人有了好土田,你却占有搞盘剥。别人有了老百姓,你又强行去抢夺。 这人本是无辜者,你要把他来捕捉。那人本应有罪过,你却替他来开脱。 聪明男子建成城,聪明女人使城倾。可恨此妇太聪明,变成枭鸱发恶声。 女人多嘴舌头长,祸乱都由她造成。祸乱不是从天降,大都由于妇人生。 王行暴政无人教,就因爱把妇人听。诬告害人多诡计,先行诽谤后背弃。 难道这样还不够。为啥继续做恶事?商人唯求三倍利,主持政事岂相宜?妇人不肯做女工,停止养蚕和纺织。 上天为啥施责罚?神灵怎不赐福祥?披甲夷狄你不管,反而怨恨把我伤。天灾人祸不忧虑,人君威仪尽丧亡。 忠臣贤士都离去,国家困病多灾殃。上天降下罪恶网,多如牛毛密如雨。 忠臣贤士都离去,我的心里多忧虑。上天降下罪恶网,灾难临近无处藏。 忠臣贤士都逃亡,我的心里多忧伤。槛泉泉水涌不息,泉水源头深无底。 我的心中多忧戚,难道只从今日起?我生之前无灾祸,我生之后灾祸已。高远无边老天爷,一切无不可畏忌。 伟大祖先不可辱,子孙后代应救济。赏析 这是一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 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说:“凡伯刺幽王大坏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刺幽王嬖褒姒以致乱之诗。而《序》谓凡伯作,则未有考。 曹氏粹中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坏时,七十余年矣,决非一人,犹家父也。’然亦不必辩。” 郑振铎说:“有心的老成人,见世乱,欲匡救之而不能,便皆将忧乱之心,悲愤之情,一发之于诗。……《板》是警告,《瞻卬》与《召旻》则直接破口痛骂了。” (《插图本中国文字史》)其实,诗的作者究竟是谁,无关宏旨。就诗本身推论,我们认为这首诗出自一位心地正直、关心国事,但又受到排挤、极不得志的西周宗室或朝廷官员之手。 全诗七章。首章总言祸乱。 天降灾祸,时局艰困,国运危殆,生灵涂炭。“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亦指人间社会的“天”——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害人虫不亡,则人民的灾难就永远不会有结束之期。“蟊贼”喻指幽王、褒姒之流,“罪罟”实指他们多设科条以陷人之事。 只此四句已说尽幽王时乱象。二章形容政刑颠倒之状,承首章“蟊贼”、“罪罟”生发,通过两个“反”字,两个“覆”字,揭露了统治者黩货淫刑的罪状。 三章言致祸之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 五章申诉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忌恨贤能,任用小人;谏言难进,妇言是听;骄侈怠惰,威仪不谨。 这就是幽王的所作所为!六章哀贤人之亡,抒发忧时忧国之情,言辞剀切。末章自伤生逢乱世的不幸,希望幽王改悔,以劝戒作结。 《瞻卬》塑造了一位疾恶如仇、悯时忧国的诗人形象。他对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对贤人之亡、国运濒危,又深感惋惜,痛心疾首。 他气愤填膺,言辞尖锐,指出了幽王的昏愦偏听、黩货乱刑、听信妇言、斥逐贤臣;指出了褒姒的狡黠邪恶、诡计多端、造谣毁谤、出尔反尔。对他们罪恶行径所作的揭露,诚如方玉润所说,是“穷形尽相,不遗余力”(同上)。 诗人深忧的根本原因非个人不幸,而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方玉润说:“诗之尤为痛切者,在‘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二语,……夫贤人君子,国之栋梁;耆旧老成,邦之元气。 今元气已损,栋梁将倾,此何如时耶?盖诗必有所指,如箕子、比干之死与奴,故曰:人之云亡,而邦国殄瘁也。倘使其人无足重轻,虽曰云亡,又何足殄人邦国也耶?惜无可考耳。 然而痛矣。”(同上)贤臣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国脉将绝,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