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里中曲折

1.宋词里频繁出现的“倚阑十二”是不是用典

最早应该是从:南朝乐府民歌名《西洲曲》“阑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中化用而来的。

十二阑:指曲曲折折的栏杆。十二,言其曲折之多。可以“画阑十二”“翠阑十二”,没有“倚阑十二”,这样不太合语法。

唐 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宋 张先 《蝶恋花》词之一:“楼上东风春不浅,十二阑干,尽日珠帘卷。”

清 陈廷焯 《蝶恋花》词:“镇日双蛾愁不展,隔断中庭,羞与郎相见。十二阑干闲倚遍,凤钗压鬓寒犹颤。”

2.求关于人生曲折的诗词

1、《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7a64e78988e69d8331333431356566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2、《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3、《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4、《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代: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瞬即逝。

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命中注定。

有幸遇到三杯美酒,又邂逅了一朵含苞初放的鲜花。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5、《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代: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译文: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3.宋词中“平仄”四声指什么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4.为什么婉约宋词如此伤感

宋词的婉约里有着一种深透骨子的优雅,这种深刻的优雅,透彻在文字中,便有着一个个束发的男子或是一个绾髻的女子,儒雅或温婉的在长袍宽袖与绣纱罗裙的随风轻扬中一脸鲜活的向我们走来.而那有着痛感的文字里,一个个不朽的灵魂,带给人的一种似曾相识的生命感受.

北宋欧阳修笔下的诉衷情里;‘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装,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用早起试装画眉来表达一个女子离愁的深远,寥寥几笔勾勒出心头的一种凝重凄婉,如此清新疏淡的笔调里传递了无尽的伤感.然而,一个以精致的装容来等待意中人的神情寥落的女子,即便是相思的揪心,也有一种丰美饱满的快乐吧.这样的阅读中,竟让人感觉到那女子有如一只翩飞的白鹤,即便在满腹的愁绪中飞渡着寒苦的人生,那种痛感中也有一份极至的美,也带给人一种不若寻常的丰富的人生况味.

同样的温庭筠的望江南里;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里.晨、暮间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的那份失落,让人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羞涩之心和懂得内敛节制的女子的一份深深的寂寞与无奈.沉重的心事从只言片语中带了出来,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的空气中回翔.漫漫人生之旅, ‘情因遇故深,知音世所稀,’每一个有着古典情怀的女子,也许心中都只容得下曾经的那一份美好的情感.无尽的等待中,那份浓愁,是离人心上秋.也许,这样的一个女子或许只好独自抚琴自娱,在琴声如诉里独自顾不暇解怀了,静夜的阅读里,让人怀想那古旧的琴瑟,如今只是孤单的依在墙角,回味着曾经明亮地弹响它的那些聪慧的手指.一种真切而又苍茫恒远的美丽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宋词就这样的在一派婉约抑或豪放的风格里,闪烁于心灵与文字的天空.大文豪苏东坡,胸襟磊落,旷怀达观的豪放风格里,也不乏空灵飞动、含蓄典藉之作.在一首卜算子里;以漏断人初静衬托出的缥缈孤鸿影的凄清,以及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高洁志趣.惊叹于苏学士历经多少世事的变迁而笔下却无一点尘俗气.

而有着无限国忧的辛词在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里,词人沉闷的内心,在历经苍桑,尝尽了各种人生况味后反而沉痛不语了.仿若一个火中取粟之人,走过了年少轻狂,再也不轻易说出那些藏在心中的伤痛.

宋词就这样在文字构筑的亭台楼阁里,述说着历经种种的人生体验.身处江湖,坚守天性也许是比较容易的,而在官场上需要的是另一种姿态;谦顺、机变、平庸化.好在有了宋词的存在,在文字的放达与婉约中,让仕途坎坷的饱学之士,终究得以没有失去振飞的力量.一个个真诚而闪光的灵魂在恒久的文字天空里翱翔.

这样想着,忽然一句 ‘入世才人粲若花’跳入脑中,让人想起宋朝文字的天空里那些如花绽放的生命以及照耀她们内心那一束纯净的火焰.想起了严沁的算子,咏梅;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里,一种对自由生活的真切向往.在她的为数不多的词作中一种智慧中流动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一个聪明灵慧,出类拔萃的一个女子真实自由的灵魂.她的心中没有豪门的权势,没有华丽的屋宇,受尽了磨难后也要依靠自已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内心的一股凛然高贵的气质,让人仰慕而敬畏.精于歌舞、书画、音乐的严沁那颗受尽磨难的心像是埋藏了千年的莲子,历尽沧海桑田,洞彻世事烟云,依然会鲜活的从尘埃中开出花来.这样的生命就像蜡烛那样,在光芒与泪珠中慢慢的消耗着,也让人感觉恒久的依稀可辨.

说到宋词,易安居士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风景,一个在诗词中可以与男人比肩的女中豪杰了.她早期的词作是婉约而明快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一首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现出一种散淡平和的生活中惬意,让人觉得那个时期的词人梦都是伴着歌声开花的.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中感受着一份平实的快乐.而到了中晚期的词作,经历丧乱、流离滇沛的生活中则有一种让人心仪的美丽与破碎;‘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命运给予的所有的伤痕与疼痛在词作中变成了珍珠,穿越时空,散发出久远的光芒.

更多的时候,对宋词的阅读,适合于一种优雅的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里完成的.那种闪烁在文字天空的放达与敛约的气质,就那样固执而长久的影响和提升了着人们情感的品质.

当时间的这个利器,终于打磨去了人们大部份的锋芒的时候,回归到平实的生活中,一支乐曲、一首词或是一道自然的风景,一些如此纯粹的东西,才让人感觉到心灵的内环境仍旧得到很好的填充.那些心灵中接近永恒的东西,像海色、像山风,像宋词,曲折委婉而有韵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