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关雎的主旨

1.《诗经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⑴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⑵

在水一方。⑶

溯洄从之,⑷

道阻且长。⑸

溯游从之,⑹

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

白露未晞。⑼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⑽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⑾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⒁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⒂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荻也。葭:芦也。苍苍:鲜明之貌。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

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

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

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

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

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

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乾也。 ⑽湄:水草交

接之处。 ⑾跻:升高。 ⑿坻: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水

边。 ⒂右:曲也。 ⒃沚:小渚。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

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

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

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

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

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

晨。

2.关雎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

《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蒹葭》[编辑本段]【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层次结构】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章相同结构的重复,不仅仅是《蒹葭》,其余的如桃夭、式微等等都是如此。

这种重复可以说结构完全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两个字,这样写可以达到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以达到充分抒怀的功效。至于写作手法,自然是赋比兴咯。

而其中最具特点也是对后市诗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起兴的运用,这样可以避免突兀的缺点,具有东方文雅迂回的特质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关雎》和《蒹葭》的主要思想和主题

1、主要思想 ①《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②《蒹葭》写主人公(性别不详)在岸边思念伊人却不能得的复杂之情。 2、主题 ①《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蒹葭》写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拓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_百度百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