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白居易的诗歌思想内容

1.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

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

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

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

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

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

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

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

《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

《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

《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

2.白居易的诗歌鉴赏就是可以通用的,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3.以有代表性的名篇为例简述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有那些讽喻诗。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供参考。

4.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

小题1: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3分)小题2:应插在丙处小题3: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没有政教美刺的寄托)。

(3分)小题4: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讲述的是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上以强凌弱、为官者欺压百姓的现实。其目的在于希望当政者要对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的现象加以警觉。

小题1:点评:这是考查连贯的变式题,是一种全新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文段内容,又能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一道能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小题3:试题分析:原文: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他排斥的是没有政教美刺的诗歌,即“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的诗歌,也就是“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的诗歌。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用一种全新的形式提出来,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对以后的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性。

小题4:试题分析: 首先要理解“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含义,即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情。然后能分析某首诗歌所反映的这些内容。

点评:这是一道很有价值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既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又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文本内容去解决问题,这应该是以后命题的方向。

5.白居易的讽喻诗的思想内容

以提倡和创作新乐府为己任,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这次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均获得广泛的传播。 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批诗人从现实主义精神出发;从传播技巧看,白居易的讽喻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同当代新闻传播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相契合,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在危机与革新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传播功能看;从传播原则看,白居易讽喻诗强调的真实的审美取向与当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相契合,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他不但积极投身于新乐府诗的创作实践,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而且不断发展完善新乐府诗的创作理论,引领新乐府运动走向了成熟和繁荣。特别是其中的讽喻诗《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更是被誉为新乐府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从传播效果看,白居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其讽喻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

6.白居易诗歌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绝·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乐府·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 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律·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律·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五古·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白居易的诗歌{夜间歌者}{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异同

同样以写“歌女”为题材,白居易的《琵琶行》被世人广为传诵,而他的另外一首《夜闻歌者》却鲜为人知,但读过此诗后,我认为它比《琵琶行》更具一番特色。

有人说,《夜间歌者》语言没有《琵琶行》那样细腻,一些该描绘的地方却没有说,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美就美在这“不言”之处,首先看这第一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是怎样的调?是《霓裳》还是《六幺》?是如何的愁?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作者都没有具体描绘,只是以秋江、明月、江船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然后只是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这三个字,这是第二个“不言”之处,很少有人用“雪”来形容容貌,而此诗中用这个“雪”字却恰好符合了诗间的意境。“雪”无外乎两个特征:一是白,二是冷,所以用在此处,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同时,又能看出诗人是站在远处观望,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最妙的还是这第三处“不言”:“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为了什么呢?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言什么?就是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在被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

这“不言”的美,就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者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