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谷风诗经赏析

1.谷风的赏析三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探析作者:□莫志华摘要:通过对《诗经·谷风》的鉴赏,进行审美探析。

领悟《诗经·谷风》的构思之美,文学形象之美,比、兴之美和形式之美。引导大学生感悟诗歌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经·谷风》 鉴赏 审美 探析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蕴含着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独特的构思、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比兴之美和形式之美,无不体现其巨大的审美价值,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文学鉴赏就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本文通过对《诗经·谷风》鉴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美探析。一、构思之美《谷风》的主题属弃妇诗,从朱熹的《诗经集传》、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到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此说。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妻子,诗中通过弃妇的自述,叙述了由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本诗构思新颖、独到,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写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不能自保的悲痛,“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第五、六章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本诗篇幅较长,节奏缓慢,波澜起伏,情节结构简单明了,构思与众不同,但在主题、缘由、结局等方面与其他弃妇诗相类似。

《谷风》与《氓》、杜甫《佳人》中的女子实在是有太多的相似点,她们同属“弃妇”。由于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诗中的男子以及像他一样的男性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至上权利。

杜甫的《佳人》一语道破:“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只能以最本能的反抗方式寄托婚姻的哀恸。诗中女主人公婚姻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妇女婚姻的缩影,她爱情的“毁灭”更多的引起人们对她“毁灭”的“同情”或“怜悯”,特别是对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憎恶,对男权统治而酿成的女性悲剧的深刻反省。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练精辟地指出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

本诗表现的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凄楚哀婉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可以说,《谷风》中的弃妇,她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婚姻,将有价值的婚姻毁灭给人看,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其独到的构思,堪称弃妇诗之首。

二、文学形象之美《谷风》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形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文学形象既是文学家创造性形象思维的结晶,也是阅读者再造性审美欣赏的出发点。

《谷风》中弃妇形象之美体现 在:温柔善良之美。表现在她的痴情与专一、吃苦耐劳等方面。

诗中尽管没有多少文字叙写她与丈夫结合的过程,但她对丈夫是真情实意的,没有半点虚情与假意,特别是在夫家贫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营造贫苦但充满了幸福与爱情的家,她承担了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抚育子女,体恤丈夫,与人为善,“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转,他却变了心,另觅新欢,她忍受着丈夫的背叛,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自己的忠心,企图劝说丈夫回心转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用泾浊渭清作比,泾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

“采葑采菲,无以**”,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品德,固执地留恋丈夫,旧情难却。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责备,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

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劳动妇女温柔善良的动人形象。意志柔韧之美。

当《谷风》中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挫折,甚至在丈夫已迎新人入门,使她处在无法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劝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大多评论家认为她软弱,类似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笔者认为,当一个人为争取自己应有的婚姻权利,极尽所能,仁至义尽,甚至卑躬屈膝,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我从中看出了她极韧的个性,能忍的度量。匹夫之不能忍,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终究不能成其大事;《谷风》中女主人公之忍,是大忍,甚至有伟丈夫的容人度量,采取温和的反抗方式,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最后竟也无法挽回负心丈夫的心,退一步说,即使牵强附会地挽回负心丈夫的爱情,也是貌合神离,那样的爱情结局必然是苦涩的。

女主人公之忍,是其反叛方式的另类,她为爱情所作的诸种努力,足以表率。

2.《邶风 谷风》和《卫风 氓》是《诗经》弃妇中的名篇,请比较鉴赏两

同:《谷风》和《氓》就是通过婚姻关系这一社会生活的侧面.揭示了奴隶制 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二 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和《氓》尽管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但二者所产生的思想意义及 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的为丈夫持家,也曾经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是.在丈夫娶了新人之后,把她看做眼中钉将她驱逐.在丈夫的暴怒之下,她只是低低的哀求并凄切的陈述自己心中是如何的痛 苦离开夫家时如何的难合. 对她原来的那个家具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直到最后还 重提旧情,割不断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在她身上体现 出来的反抗精神较为薄弱.有的只是对丈夫或多或少的怨恨而已.因此,《谷 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淡薄的.而《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 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初恋时,出子对氓真挚而深厚的爱,这位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其叛逆反抗精神,实在难能可 贵,令人钦佩!当丈夫对她百般折磨和虐待,最终又把她遗弃时,她的恨又是 强烈而鲜明的,对氓愤怒谴责,并从自己 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一条沉痛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男女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地位.最 后愤然与氓决绝.可见《氓》一诗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强的,且具有斗争精 神.总的说来,《氓》一诗通过弃妇从受骗婚嫁到受尽折磨最后决绝出走的痛 苦经历,极为真切的展示了在旧礼教毒害下酿成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这 应该说是时代使之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 此,《氓》一诗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也远 在谷风》之上.

就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言,氓比谷风较为细腻,动人.《谷风》是用深沉凄婉的笔触描写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 己丈夫始终如一爱的倾吐.又有对丈夫喜新厌旧的哀怨,既有对自己善良心情的表白.更有对过去生活。但立足点单一,没有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强烈变化.而《氓》一诗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描写人物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 追求,在这些一愁一喜的感情渡澜中得到了体现.

3.诗经小雅谷风讲解故事

原文: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寘予于怀。

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故事讲解: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风中还夹带着阵阵大雨。记得从前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陪你一起担惊受怕,只有我帮你分解忧虑。

可是如今生活富裕又安逸了,你却抛弃了我。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大风旋转不停。

记得从前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陪你一起担惊受怕,而你都会把我搂在怀抱里。可是如今生活富裕又安逸了,你却把从前这些事全都忘记了。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刮过那巍巍的高山峻岭。刮得百草全都枯死了,刮得树木也都凋零了。

我的好处你全忘了。却专门记了我的小毛病。

简介:《谷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宛,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

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前人评此诗说:“道情事实切,以浅境妙。

末两句道出受病根由,正是诗骨。”(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语)。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4.诗经小雅谷风讲解故事

原文: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故事讲解: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风中还夹带着阵阵大雨。记得从前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陪你一起担惊受怕,只有我帮你分解忧虑。可是如今生活富裕又安逸了,你却抛弃了我。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大风旋转不停。记得从前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陪你一起担惊受怕,而你都会把我搂在怀抱里。可是如今生活富裕又安逸了,你却把从前这些事全都忘记了。

山谷之中呼呼的刮起了大风,刮过那巍巍的高山峻岭。刮得百草全都枯死了,刮得树木也都凋零了。我的好处你全忘了。却专门记了我的小毛病。

简介:《谷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宛,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前人评此诗说:“道情事实切,以浅境妙。末两句道出受病根由,正是诗骨。”(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语)。《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5.诗经小雅·白华篇赏析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赏析】 《白华》是《诗经》中为数颇多的弃妇诗中的一首,从诗中语气来看,主人公应是一位贵族妇女。

《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

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

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

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如果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本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

当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深沉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认识意义。

全诗共八章,章章转换比兴之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有可玩味之处。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

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

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

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

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

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

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

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

“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

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你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怎么会有今天的结果呢?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

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能不忧思成疾吗?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

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

此说可备一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

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读者不可不细察焉。

6.《诗经

原文] [译文]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呼啸, 维风及雨。

风恶雨势凶暴。 将恐将惧, 祸患惊惧飘摇日, 维予与女。

唯我为你分忧劳。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女转弃予! 你竟将我抛弃掉!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怒号, 维风及颓。

风旋地动山摇。 将恐将惧, 忧患恐惧飘摇日, 置予于怀。

你把我紧搂怀抱。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弃予如遗! 将我遗忘脑后抛!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不停, 维山崔嵬。

袭击崇山峻岭。 无草不死, 百草槁伏无幸存, 无木不萎。

林木摧折尽凋零。 忘我大德, 不念如海恩爱情, 思我小怨。

专把小错记在心。

7.《诗经》中的《氓》和《谷风》的内容 艺术 和人物形象的异同

两首诗都因塑造了富于鲜明性格的弃妇形象,而倍受后人的注目.本文试图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弃妇形象进行初步探讨,进而揭示出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总结其思想及价值.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

“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