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1.读完23古诗词三首的感受

《乡村四月》:

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到田里的水色迎着天空的光辉,这听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

白天耕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那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问你的样子,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着种瓜。

《渔歌子》: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不想回家。

2.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讲解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词句解析。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3.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自

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5.《古诗词三首》的感想

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5.23课古诗词三首生字6字3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看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