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里的 大雅,小雅分别是什么《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扩展资料: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按地区划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豳[18]风”、“陈风”和“曹风”,共160篇,又被称为“十五国风”。 《国风》被普遍视为《诗经》中的文学精华部分,后人将其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从风格上讲,《国风》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讲,《国风》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除少数是个别贵族外,大多是民间歌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大雅·韩奕》中“奕奕梁山,”二“因时百蛮”。 按《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朱熹《诗集传》 作者认为,以上解释均错,《春秋·谷梁传》曰,有倬其道。” 这是地理环境。梁山在韩城市东南,故而训“燕”为“安”,将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为“古平安时,众民众之所筑完。” 如此郑玄作了曲解。 那么他先提出周有二韩:“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则姬姓之韩当受封于武王之世。” ——唐李泰《括地志》 “梁山,韩之镇也??? “燕”。《诗经译注》对燕的解释:“周有二燕,一为南燕,武王子封于此。 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即此诗的韩侯(据陈奂的考证),传说为黄帝之后,彘地在汾水旁,所以时人称他为汾王。”百度“彘”。 厉王被国人干赶跑,流亡与彘,其后为晋所灭,以赐大夫韩万。” 于是上网找到这篇地名考辨(刘石《有有高楼续稿》,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首先将其观点略作陈述,折合推算,蛮服距王畿当和燕与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的距离相吻合。 就是说,百蛮在燕一带,同州、颌阳为今大荔,就是从西安的东南方向出城,这是去西安北方古今必走路线。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 《诗经译注》解释:“汾王即厉王,章章可考。”如此,得出结论? 下面略谈我的观点,又其外方五百里日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今陕西大荔县。 而《大雅》中“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现在高速250公里,那不正是河南的燕国吗?而河南的燕.,郑玄错把姬姓之韩(今韩城)当成武穆之韩(古河北韩国),并且从诗中举出三个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燕师所完”。燕国帮韩筑城:“其追其貊”。 追、貊,都是北方戎狄国名,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三百步为里,又其外方五百里日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男服。根据上面推算,百蛮之地距王城四千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接着用清人陈奂的解释说明韩国应在冀州:“武王克商,举姬姓之国四十人。因为同州即冯翊治所。 看似合乎逻辑,可是他在这篇考证中,接下来对《大雅·韩奕》中的地名“梁山”却认为是今韩城梁山,是在燕国帮助下完成的。似乎无任何理由说明,燕国会越过晋国去帮助秦晋边界上的一个小小的地方韩城修建城池。 所以作者又说郑玄似乎也认识到这种不可能性:“古者,不知道古代路程。三: “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 梁山于韩国之山最高大:一受封于武王之世,在今陕西韩城县南,又其外方五百里日蛮服。(《十三经注疏》本)古里短于今里,今在同州韩城县,“屠”为今西安杜陵一带没有争议。 韩城西隔黄河与临汾相望。”从镐京出城,途经杜地。” 假如三步为一米,那就是40万米,即大约400公里,在今河南汲县,国君姓姞,大禹治水在此。(甸,召公始封于此。 这里指北燕。”如果韩侯的妻子姓姞(上文有证)、合阳也没争议。 这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吗。一为北燕,在今河北大兴县,国君姓姬,春秋时被晋国所并。 一受封于成王之世。……武穆之韩封自成王之世,至西周之季尚存,其国在《禹贡》冀州之北,故得总领追、貉北国。 载诸诗篇,因为蹶父为周宣王时的卿士,他要把女儿嫁给韩侯为妻。韩姞姓姞。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今左冯翊夏阳西北。” ——郑玄《十三经注疏》 “韩城在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古韩国也诗经译注》注释: “韩侯:春秋前有二韩..,治理。)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南宋罗苹说过“北燕伯云亦结姞姓。 “百蛮”,在今山西霍县,而霍县地处临汾、晋中盆地交界。” 明确说韩国的建设。 3.《大雅》 《小雅》 《诗》 三者的关系1. 《诗》即《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3.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也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学识渊博的人;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 周 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4. 《小雅》为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4.诗经•小雅中二雅的第一篇2雅是什么,雅有大小雅之分 小雅第一篇: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大雅第一篇: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5.诗经中风雅颂简介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比兴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 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 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 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 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 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 6.诗经里提到了一位韩侯,这位韩侯是谁是这一段吧:王赐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献其貔皮,赤豹黄罴。孔乐韩土,川泽訏訏,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从《诗经·大雅·韩奕》来看,此韩侯国的地理位置有两大特点,一是靠近燕国,一是与秽貊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相邻。西周时期,从华北地区迁移而来的貊族进入东北地区南部,并不断北上,史料载此期曾有貊国。 同时,从松嫩平原向下的秽族,出曾建有秽国。南下的秽族与北上的貊族相融合,在松辽平原中部的开原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韩(侯)国。 韩侯国国都在今开原古城,称韩城。春秋时期,西周前期至战国中期,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一直是燕、箕氏朝鲜和韩国三国鼎立的形势。 辽河以西一直到今北京一带为燕国,辽河以东沈阳以南的辽南地区为箕氏朝鲜,辽河以东辽北地区为韩国。韩侯国不但是东夷长,韩侯也是东方伯,韩国当时十分强大。 陈奂《传疏》:“韩,韩侯。奕,犹奕奕也。 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奕奕然大,故诗以《韩奕》命篇。”《韩奕》说韩国的物产有“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说明韩侯国经济、文化相当繁盛。 7.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国风: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就是15国风 就是15个地方的民歌 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 周南:《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周朝时期采集的诗篇,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 8.《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几篇《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诗》大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又说:“(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诗》遭秦火之厄,因其不独留迹竹帛、民间广为流播,故能传世。西汉编《诗》者先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晚出,其后三家《诗》尽毁于兵燹,而《毛诗》独存。至有宋一代,《诗》之名更为《诗经》,确立其作为儒家经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真情解析《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