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字法

1.五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

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

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

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

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

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写诗要押平声韵。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

2.古诗速记法

在东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诗与画的结合似乎像一对孪生姊妹,早已密不可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我相信诗与画结合是最好的学习古诗方法。

我们都不是记忆天才,记不住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但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测试中会发现,要记得快、记得牢,应在脑海里浮现图像。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强调形象的重要,他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人为什么对图像记得牢一些,对文字就记得差一些呢?原来我们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负责语言、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右脑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场景和事物以照相机拍照的形式转化为图像进行记忆。

需要再现的时候,保存的图像就会自然浮现于大脑中。因此,记忆图像比记忆文字要快要牢。

我们在教幼儿识字的时候,总是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比如教幼儿识“苹果”的时候,就指向苹果的图片,识“椅子”的时候,就指向椅子的图片。

如果单纯教“苹果”、“椅子”,就很难记住。为什么呢?因为文字本身很抽象,我们记文字是靠左脑记忆,所以很难记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忘掉了。

如果把它转化为图像,那就很形象了,是用右脑在记,所以很快就记住了,想忘也忘不掉。 因此,我们记忆的时候,应该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东西,让左、右脑并用,不能单凭左脑记忆,这样才能记住所学的东西。

这就和走路一样,要用两条腿,不能只用一条腿。 适时复习是记忆的朋友我们提倡左、右脑并用,就会记得又快又牢,这是相对于单凭左脑记忆而言的。

我画的160首古诗,采用的记忆法有头字、图像、谐音记忆法。“谐音变形象”、“头字用谐音”,为了古诗的图像,为了古诗“头字”变成有意思、趣味而便于速记,谐音就“不得不用上”!“谐音变形象”是因为有时因一些文字难以模状,便运用了谐音,运用谐音演义出的形象以达到图像记忆的目的,我叫它“谐音形象法”。

我发现许多古诗应用“头字+谐音+形象”的记忆方法,看着图,几分钟就能记住短小古诗,而且记忆牢固,以后不易忘记,或者说有图像、有“头字记忆法”提高了我记忆力,我一旦记住古诗,以后也几乎一点不担心会忘记古诗!因为“头字+形象”让我想到古诗文的画面是清晰的图像。“头字+谐音+形象”的记忆方法可以让我们在记忆古诗和对各种琐碎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联想训练、得到形象思维及开发右脑记忆能力的训练,也让你从较单一的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让你变得更聪明!我们学生的绘画能力是有限,我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有较深的绘画功力,我把古诗的“记忆图像”画出来,帮助你去为古诗“在脑海里形象”,这也是我能帮助你的地方,但当你看了我画的古诗绘画有诧异时,那是我已经用到了谐音,故谐音你平时应该有所认识的,你一旦认识了谐音,就知道它对你的学习有时是非常有效的帮手!最后你还应知道四个快速记忆原理:物像——记忆的根本;联想——记忆的关键;奇特——记忆的秘诀;谐音——记忆的窍门。

(你在看我的古诗绘画时是按古诗原字去念,有时要按照谐音和谐音记忆法演义出的形象理解,一般你应能从我画的形象中看出,我多数不做解释)除大家要清楚和理解原诗意,如果你像我这样学习古诗,你的记忆效果也一定会好! 例1、纯形象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例2、头字+形象+谐音头字:独上村(春)野。 韦应物(图水围硬物);“锄”与“滁”同音。

《已亥杂诗》 龚自珍(二) 浩荡离愁白日斜,呤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 躬自珍 好呤落花例3、谐音变形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则变:带钟夫如何?旗鲁青未了。照画钟神秀,阴阳……)【注解】: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使至塞上 •王维 (坐单车驶至塞上,真是胆大妄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像蓬草飘出汉塞,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谐音答案:鼠(角)、檐、针、汗、箫官、猴、壶)上图如果你能谐音看出,说明你会和我一样利用“谐音形象法”很快记住了古诗,念诗时你还是按原文念,谐音一般都是“音的提示与回忆”。

3.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

说明:来自网络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4.小学古诗写字范本

近体诗格式如下(用“○”标平声,“●”标仄声,应平可仄、应仄可平分别用“⊙”、“◎”标识。“△”平韵):

七律平起法、七绝平起法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七律仄起法、七绝仄起法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