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安石的半山体诗歌

1.登飞来峰王安石是不是半山体,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释

不是半山体。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

而《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的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诗句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实际上是写自己不怕朝廷中别有用的小人,这句诗阐述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的精神,不是纯粹的写景之作,因此不属于半山体的范畴。

扩展资料: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

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山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2.王安石的写景抒情的小诗是“半山体”,扬万里有“诚斋体”,还有哪

陶体:东晋陶渊明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陶体,渊明也。渊明之诗质而自然。”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宋蔡绦《西清诗话》:“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朱子语类》:“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明胡应麟《诗薮》:“靖节(陶自谥号)清而远。”其诗多描绘山水田园,兼有平淡与爽朗,语气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有的诗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感慨之音。有《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在唐宋之后,却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半山体: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江宁半山时的诗风,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山谷体:宋黄庭坚的诗体。宋苏轼《东坡题跋?书黄鲁直诗后》:“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入用,亦不无补于世也。”“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栓,格韵高绝,盘飧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宋张耒《读黄鲁直诗》:“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宋魏泰《题黄鲁直集》:“端求古人遗,琢抉手不停。方其得玑羽,往往失昆鸟鲸。”宋杨万里《诚斋诗话》:“风光错综天经纬,草木文章常杼机;又,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中粹温;又,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此山谷诗体也。”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在宋代影响较大,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精华录》。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有深刻的寓意。其创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

台阁体:以江西人杨士奇为首,又是明初江西派的直接产物,且成员绝大多数又是江西人。它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永乐至成化几十年间是明朝的太平盛世,三杨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深受皇帝的宠信。他们所作诗文,或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或为诗酒唱和与酬酢赠答的应酬之作,或者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一般都缺乏深湛切著的社会内容,雍容典雅、平正淳实是其风格特点。由于他们身居高位,作品又有一种富贵福泽的太平宰相气度,故追随模仿者甚多,影响颇大,形成流派,被称为台阁体,统治明前期文坛几十年。其后台阁体文风的流弊日益突出,遭到抨击,终于在前后七子复古论的冲击下逐渐退出文坛。

3.名词解释:王安石的“半山体”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有坚毅与无畏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眼:视线。

塔:铁塔。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赏析这首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名词解释: 1.《国风》; 2.文章四友; 3.半山体诗歌; 4.清初古文三大

国风

《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

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半山体诗歌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清初古文三大家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5.半山春晚即是 王安石 的诗歌改写散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

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

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美妙的叫声。半山,在江苏江宁。

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明”为本,稍作敷展。

“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

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

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

6.王安石有关的登山古诗及其赏析,翻译

王安石有关登山的古诗是《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全诗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