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对雅的要求

1.带有雅字的古诗宋词

1、日暮心无憀,吏役正营营。忽惊芳信至,复与新诗并。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偏,风前吟一声。一吟三四叹,声尽有余清。雅哉君子文,咏性不咏情。使我灵府中,鄙吝不得生。始知听韶获,可使心和平。——(唐)白居易《祗役骆》

2、小园五亩翦蓬蒿,便觉人迹间可逃。尽疏珍禽添尔雅,更书香草续离骚。药苗可斸携长鑱,黍酒新成压小槽。老入鵷行方彻悟,一官何处不徒劳。——(宋)陆游《初归杂咏》

3、爱景人方乐,同雪候稍愆。徒闻周雅什,愿赋朔风篇。欲俟千箱庆,须资六出妍。咏留飞絮后,歌唱落梅前。庭树思琼蕊,妆楼认粉绵。瑞邀盈尺日,丰待两岐年。预约延枚酒,虚乘访戴船。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几向霜阶步,频将月幌褰。玉京应已足,白屋但颙然。——(唐)李商隐《年冬以退居蒲之永》

4、谁知此中路,暗出虚无际。广莫是邻封,华胥为附丽。三杯闻古乐,伯雅逢遗裔。自尔等荣枯,何劳问玄弟。——(唐)陆龟蒙《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乡》

5、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唐)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6、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宋)苏轼《卢山五咏 饮酒台》

7、忆就江僧乞,和烟得一茎。剪黄憎旧本,科绿惜新生。护噪蝉身稳,资吟客眼明。星郎有佳咏,雅合此君声。——(唐)齐己《和孙支使惠示院中庭竹之什》

8、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杨雄。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细甚客卿因笔墨,卑於尔雅注鱼虫。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宋)王安石《详定试卷二首》

9、黔娄蕴雅操,守约遗代华。淡然常有怡,与物固无瑕。哲妻配明德,既没辩正邪。辞禄乃余贵,表谥良可嘉。——(唐)吴筠《高士咏·黔娄先生》

10、常把内真频看,休教外景长侵。尖竿尖上细搜寻。正见婴儿弄影。雅咏高吟叫笑,清风皓月吹临。分开传作紫共金。艳迸斗花万锦。——(元)王哲《西江月》

2.写宋词有什么要求

先看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

其次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

然后,你就可以按谱填词了,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至于词的质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积累文化底蕴了

3.宋词押韵有什么要求

首先,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声),g是声母,ong(第一声)就是韵母,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聪cong,就可以发现它们与公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是同韵字,也就是可以拿来押韵的字,一般韵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称“韵脚”。

了解韵的基础知识后,再具体从宋词来讲:

宋词大致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外),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一般是小令,比如《如梦令》《渔歌子》等。双调就是双阙,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当然也有前后两阙字数与平仄不同的,这个在后面具体举例。一般都是单调跟双调,三叠四叠很少见,就不讲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严格,中调相对宽松,长调就更为宽松。下面我从小令、中调、长调、这三个类型(其中包括单双调)各举1个词牌的例子来简略讲解宋词的格律,其中【】表示这个字是要押韵的,()表示这个字可平可仄。[ 亲问押韵,所以平仄我不在这里具体讲了,最简单来讲,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例:天(第一声),娘(第二声)是平;我(第三声),去(第四声)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单调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详解:通过这个,亲可以发现,韵都是押在句尾的。而这个词牌的第二与第十二个字,也就是括号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的是[下平声]的一先韵。

2、破阵子 六十二字,中调,双阙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第一阙终, 第二阙的格律跟字数都与第一阙相同>

详解:韵依旧押在句尾,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破阵子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下平声]的九青韵

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长调,双阙,两阙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详解:同以上两首,句尾押韵,括号内的字可平仄,其余字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

例:永遇乐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入声]的一屋韵。

宋词格律是很复杂的,要掌握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词牌格律是很难的。亲若是想填词,可以熟悉几个自己中意的词牌,专门填这几个,填得多了,对于平仄押韵就熟悉了,不必每个词牌都很精通。

亲要是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呢,我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书对于格律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4.古代宋词有哪些规定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

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

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

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

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

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

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

5.诗词中立意的要求有哪些

诗词中立意的要求有:(1) 立意要正确、鲜明之所以将“正确”作为立意的第一要求,在于现在的社会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

立意正确,就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 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就是作者要有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立意正确是创作诗词的根本要求,“意”主要是指诗词的思想性。“意”是否能“立”得住,就看它是否正确,是否带有社会普遍性,是否符合人们 的审美要求与习惯,是否能积极地、健康地反映生活本质的内容。

也就是说, 正确的立意应是大多数人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只有正确的意才能立得住、立得稳。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2) 立意要集中、单纯一首诗词多意必意杂,意杂必主旨不明。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既以命意成章,则求尽一物、一景、一情、一事之旨,得尽而毕。

”其又云:“一篇载一意,一意则自一气, 首尾顺成,谓之成章。”如果有数意,就分成几首来写。

例如李白《清平调》 (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着意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把贵妃比作嫦娥;第二首着意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把贵妃比作 神女和赵飞燕;第三首从眼前的现实写,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把贵妃 比作国色天香的牡丹。 三首诗各写一意,各自成章,又相互钩带,其一、其 三均写到“春风”,前后呼应,表明为一组。

(3) 立意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 新的启示。

诗词贵有新意。苕溪渔隐云:“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

黄鲁直亦云:“文章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依人。”宋子京 亦云:“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之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 人臣仆,古人讥为屋下架屋也。”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读者,人们大都会因为夕阳西下黯然神伤;朱自清反弹琵琶, 写出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样的佳句,变换了立意角度,改变了原诗中消极的情绪,令人耳目一新。 正所谓“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4) 立意要志趣高远所谓志趣高远,是指立意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应做到符合文章主题,顺应文章中心。“若要意境高,且于胸怀远。”

诗词立意高远,作品 才有气魄、风骨,读来才不俗。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讲:“意格欲高, 句法欲响。

只求工于字句,亦末矣!”他认为,如果只是让字句工整,是雕虫 小技。何为高远?王安石赞陶渊明《饮酒》诗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诗人以来,无此四句!”宋代李公焕说: 此诗“脱尽古今尘俗气”,可谓志趣高洁、寓意深远之范例。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学诗要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这就要求作者要以博大的胸怀、高尚 的情操、健康积极的心态审视题材,不能被眼前的现象阻挡,要在想象中赋 予双眼透视功能,望远再望远,望至肉眼所不能及。

6.宋词填词内容的要求有哪些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

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

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

‘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