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平仄要求

1.填写宋词时,必须得按照平仄要求吗

“我知道填写宋词,要按照平仄要求,但是必须得这样吗?为什么有的词就不是这样填的呢?”

第一,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声者何也?平仄及音韵之谓也!

第二,词别是一家,但是是说其风格,诗庄词媚而已,非言其平仄可放松要求;

第三,有的不是这样填的,你看是否名家?名家可以别具一格,且此本身有变格等等伸缩空间供选择;初学者最好还是按照正宗词牌的正规格式填写,达到一定境界后再行变化不迟;

第四,可以参考作者一篇词:

沁园春·春日逢孟氏女士问学

(原创)2007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2:14

孟氏孩儿,辛苦求学,郁闷问医。怄自修路上,孤单只影;古文书里,深奥难习。见倒装多,恨常字少,黄卷青灯诵古诗。期得道,梦莲花步步,触处春袭。 传承华夏事急,看孟女,斯文不便宜。量学资太贵,吓人胆气;资金不够,祈君休提。子史书堆,经集残简,参破前人之禅机。再回首,笑云行水上,上下相齐。

2.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扩展资料: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

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

不是律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3.诗词中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

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

平仄跟五言一样。

4.写诗词的要求一定要平仄吗

个人认为写诗词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因为情是文章的灵魂,格律等要求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其思想感情.一个是骨,一个是肉,就像一个是人本身,一个是人的衣服一样.所以,一首好的诗词的第一要求绝对是其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如果你写古体诗或近体诗的话,平仄押韵肯定是有要求的,并且对于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字古代的读法和现代是不同的,所以其韵和平仄也可能不同.但如果你写现代诗,就没有格律要求了,这个就比较自由. 诗词除了格律要求外,意境也是有要求的,意境,简而言之:能表达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不说要求必须按古人制定的意境来营造画面(如杨柳表留之意、夕阳表凄凉萧瑟意等),至少整体画面要能给人一种自然并能想象吧. 个人建议现在写古体诗货近体诗不必太纠结于格律了,但起码的押韵还是要的,不然读起来就没诗的感觉了.总而言之:写诗词,第一思感、第二意境、第三格式. O(∩_∩)O~。

5.宋词在平仄上有什么要求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参考资料:。

6.诗词中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7.宋词是不是要规定平仄用法的

宋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才有规定的平仄用法的,可不是乱来的。

如:

江城子,词牌名。亦称《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诗词要有平仄,什么才是诗词的平仄呢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

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

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

(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

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

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

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

(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

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

等字的区别。

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

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其次,说说平仄的排列。

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

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其中要注意两点:(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

(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长沙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1)同字相对。

(2)专有名词相对。(3)文言虚词相对。

(4)成语、熟句相对。(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

例如五·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学生一日不释;商店一日不开”。中三字相同。

另举一人名谐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谈孤平和拗句的补救问题。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

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

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

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

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9.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

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