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诗歌的认识

1.结合作品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顿挫是其最主要的风格1该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2、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沉郁有关.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诗书画的审美要求是写真传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善用典型化的手法,重众多事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现象中提炼出本质,发觉意蕴加以集中概括.以句为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篇为例,则如《三吏》、《三别》等杜甫还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是壮而感伧者,有宏大壮阔之美.同时,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崇尚写真传神,追求体物工细、毫发无爽.如咏月之诗,“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细致的描绘出月初前半夜之月.杜甫又善于将宏大与精微、壮阔与深细完美的结合起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是从大处着眼,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是从小处着墨.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3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以及语言的凝练苍劲,句式的拗折变化有关.杜甫是语言的巨匠,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这取决于他深邃的事项、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表达或强调某方面的意义杜甫还打破打破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式常规,予以变化.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二、另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他经历了个人遭遇、国家命运的巨变,有丰富广泛的生活阅历.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的创作能博采众长,四杰的繁复,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浑厚等他都能兼包并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杜甫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使他的诗具有多副笔墨、异彩纷呈的风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泼墨渲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工笔刻画.“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悲壮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豪放语.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集诗家之大成者.三、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体物工细、表现深曲的特点.还有以议论为诗的倾向.1不仅在五七言古诗中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运用而且在五七言近体诗《春忆李白》、《戏称六绝句》、《咏怀古迹》中也运用自如.2、议论与形象有机结合3、议论与叙事相结合4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以情韵行之.5议论手法十分多样四、杜诗众体皆备,且多有创新,而五七言律诗成就尤高.他的乐府诗摆脱了六朝以来模拟剽窃、陈陈相因的俗套.如《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自拟新题无复依傍,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七律成就尤高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2.杜甫的诗的认识理解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 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曾陷入“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于是他从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感觉到唐代帝国表面繁荣下隐藏的重重危机。

他的《兵车行》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边还戍边”的无奈沉重地叹息中传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梨,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揭示了开边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那悲壮的声情和巨大惨烈的的场面便令人震撼。特别是对家属们奔走拦道,牵衣顿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几分速写,以大笔渲染出漫天黄尘,读之便觉车声,马嘶,人喊,在耳边汇成一片纷乱杂沓的巨响。

诗歌通过提炼少量最典型的细节概括统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场面,充溢着沉痛忧愤的激情。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观望所见预想了“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的残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日子就在眼前,给人一种沉重之感。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悲陈陶》是一首记录唐军与安史叛军交锋而遭惨败的诗作。诗歌开头概括成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是良民、百姓,他们血染陈陶泽,全军覆没,致使原野因而显得格外空旷,世界因而显得格外寂寞,“野旷天清无成声”,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

这首诗,在天地同悲的氛围里,再现了唐王朝在平判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既有极强的概括力,又有悲壮的艺术审美感染力。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

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

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

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

3.【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请结合杜甫诗歌

你好.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 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 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 “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 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 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 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 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 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 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 《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 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 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 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 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 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 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 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 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 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 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4.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抒情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

5.谈谈对杜甫诗歌“集大成”的认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写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6.有关李白和杜甫的作文去李白和杜甫的看法,对他们的区别,他们给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李白和杜甫,说他们是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们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我的小心眼里似乎更喜欢李白,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儿——多明丽,多轻快!而杜甫则没有那么多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们了.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其贴上“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偶像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逐渐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原成现在的“人”——有着普通人历历可寻的心迹.李白自小怀抱济世之志,虽因有旷世之才所凝聚而成的狂放不羁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不得以周旋于权贵间.但如果置身于可施展抱负的环境,他那种不愿匍匐于人下的狂气便喷薄而出,以至惨遭谗毁,永离长安.一场狂风暴雨,仕途无望.李白愤慨而又似乎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虽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最大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他整日沉湎于怀遇的伤感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了解以至反映二者的诗篇极少.高傲的态度,永远不能体察人民疾苦,以至于诗中只有山水如何优美,而缺少人民的热爱和追捧!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