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小孩玩雪的诗句有关小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子弄冰》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扩展资料 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冰嬉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 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赤于天命间(1616-1626) 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大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又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 此时,努军已远行数百里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 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 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 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 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 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1600人以上。 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当时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 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 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 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 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行,经久不衰,《冰嬉图》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嬉。 2.有关雪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 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3.描写孩子玩雪的诗句1、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雪望 【作者】洪升 【朝代】清 【原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解析】 这首冬雪,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 3、雪梅·其一 【作者】卢梅坡 【朝代】宋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4、咏雪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4.有关小孩玩雪的诗句有关小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扩展资料 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冰嬉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 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赤于天命间(1616-1626) 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大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又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 此时,努军已远行数百里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 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 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前无类例。 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 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 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人员至少在1600人以上。 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举行,有时也在中海举行。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 当时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 形制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 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 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 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 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行,经久不衰,《冰嬉图》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嬉。 5.描写冬天玩雪的诗句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有关雪的诗句作 者题 目内 容陈子良【咏春雪(一作陈伯材诗)】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 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祖咏【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夜中对雪赠秦系,时秦初与谢氏离婚,谢氏在越】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 谁遣因风起,纷纷乱此心。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韦应物【雪行寄褒子】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 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韦应物【咏春雪】裴回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松下雪】虽因朔风至,不向瑶台侧。 唯助苦寒松,偏明后凋色。皇甫冉【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夜夜梦莲宫,无由见远公。 朝来出门望,知在雪山中。刘方平【春雪】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阎济美【天津桥望洛城残雪】新霁洛城端,千家积雪寒。 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司空曙【松下雪】不随晴野尽,独向深松积。 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权德舆【春日雪酬潘孟阳回文】酒杯春醉好,飞雪晚庭闲。 久忆同前赏,中林对远山。张荐【和潘孟阳春日雪回文绝句】迟迟日气暖,漫漫雪天春。 知君欲醉饮,思见此交亲。潘孟阳【春日雪以回文绝句呈张荐权德舆】春梅杂落雪,发树几花开。 真须尽兴饮,仁里愿同来。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李德裕【雪霁晨起】雪覆寒溪竹,风卷野田蓬。 四望无行迹,谁怜孤老翁。陆畅【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温庭筠【嘲三月十八日雪】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陆龟蒙【残雪】桂冷微停素,峰干不遍岚。 何溪背林处,犹覆定僧庵。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高蟾【雪中】金阁倚云开,朱轩犯雪来。 三冬辛苦样,天意似难栽。唐彦谦【春雪初霁杏花正芳月上夜吟】霁景明如练,繁英杏正芳。 姮娥应有语,悔共雪争光。石召【早行遇雪】荒郊昨夜雪,羸马又须行。 四顾无人迹,鸡鸣第一声。杨凝式【雪晴】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 为报方袍客,丰年瑞已成。卢言【上安禄山(禄山入洛阳,大雪盈尺,言上诗)】象曰云雷屯,大君理经纶。 马上取天下,雪中朝海神。王维【雪中忆李楫】积雪满阡陌,故人不可期。 长安千门复万户,何处躞蹀黄金羁。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旗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应制】北阙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舞山家。 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李峤【游苑遇雪应制】散漫祥云逐圣回,飘飖瑞雪绕天来。 不能落后争飞絮,故欲迎前赛早梅。李峤【上清晖合遇雪】千钟圣酒御筵披,六出祥英乱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须辙迹向瑶池。刘宪【人日玩雪应制】胜日登临云叶起,芳风摇荡雪花飞。 呈晖幸得承金镜,飏彩还将奉玉衣。刘宪【苑中遇雪应制】龙骖晓入望春宫,正逢春雪舞东风。 花光并洒天文上,寒气行消御酒中。徐彦伯【苑中遇雪应制】千钟圣酒御筵披,六出祥英乱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烦辙迹向瑶池。沈佺期【苑中遇雪应制】北阙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舞仙家。 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赵彦昭【苑中人日遇雪应制】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应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萧至忠【陪游上苑遇雪(一作刘宪诗)】龙骖晓入望春宫,正逢春雪舞春风。 花光并在天文上,寒气行销御酒中。赵彦伯【苑中遇雪应制】千钟圣酒御筵披,六出祥英乱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烦辙迹向瑶池。韦应物【雪夜下朝,呈省中一绝】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 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戎昱【早春雪中】阴云万里昼漫漫,愁坐关心事几般。 为报春风休下雪,柳条初放不禁寒。戎昱【霁雪(一作韩舍人书窗残雪)】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戴叔伦【答崔法曹赋四雪】楚僧蹑雪来招隐,先访高人积雪中。 已别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与师同。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求理由来许便宜,汉朝龚遂不为疵。 如今谤起翻成累,唯有新人子细知。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贫交相爱果无疑,共向人间听直词。 从古以来何限枉,惭知暗室不曾欺。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春风旅馆长庭芜,俯首低眉一老夫。 已对铁冠穷事本,不知廷尉念冤无。戴叔伦【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7.关于描写雪的诗句1、南朝宋·谢灵运《上留田行》 素雪纷纷鹤委,清风飙飙入袖。 意思: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到地面,形成银白色的一片光泽,就象一群群白鹤委下身子匍匐在地上。天气清寒,又有一阵阵清风呼呼地吹进人们的袍袖。诗句写冬季白雪纷飘,朔风劲吹的情景。 2、南朝宋·刘义恭《夜雪诗》 屯云闭星月,飞琼集庭院。 意思:冰雪覆盖,江河沟渠都变成陆地了,天空阔野白茫茫地连成无垠一片。诗句写雪后江渠成陆、天野无界的景象。 3、梁·丘迟《望雪诗》 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倏忽银台构,俄顷玉树生。 漫天的雪花从空中飘落降下,杂乱地给满是红墙的城镇披上一层银装。高台顿时变作一座银台,树丛立刻挂上了琼条。前句写空中雪花漫天飞舞,次句写雪裹朱城。 4、隋·王衡《玩雪诗》 皎洁随处满,流乱逐风回。璧台如始构,琼树似新栽。 意思:皎洁的雪花随处飘落洒满大地,皑皑一片银白世界。这雪花漫天飞舞,随风回旋。雪花覆盖在高台上,洁白无瑕,象是刚刚建成的碧玉台。雪花裹缠在树技上,晶莹闪烁,似刚刚栽植的美玉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