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爆竹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身如束帛气如雷, 能使妖魔胆尽催.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头相看已化灰. ——《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2.关于过年放鞭炮,贴对联的诗句关于过年放鞭炮,贴对联的诗句有 《元日》 王安石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3...过新年放鞭炮的段古诗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白居易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曹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文天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 玉楼春》毛滂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拜年》文征明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凤城新年辞》查慎行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有怀》杜审言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高适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来鹄 4.关于爆竹的诗歌关于爆竹的诗歌: (唐 来鹄 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宋 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红楼梦 元春 爆竹)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现代诗 咏炮花) 是璀灿的珠宝溢光流彩, 是闪光的花瓣落英缤纷, 真想不到呀, 小小的纸筒里, 有着那么美的灵魂? 火一般的热烈, 花一样的迷人, 它把迅息的一生, 献给了新春…… 5.与“爆竹”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 2、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3、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明朝范成大《爆竹行》 与“爆竹”有关的诗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赏析: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的一项礼仪活动。投送拜贴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换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表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礼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简陋。而拜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送贺年卡。 3、《爆竹行》 明朝范成大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赏析: 大年初一的早上爆竹船又来了,要在苏杭一带停五天。一大早吃完早饭,取来竹竿分截成五尺长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烧,当火力足够时,竹节间水分像流汗一样渗透出来,这时卜人急忙取走,孩童们纷纷躲在远处站立一旁。竹筒在门庭的阶梯上撞落,噔时响起雷霆大吼。一声两声百鬼惊怕,三声四声把鬼怪吓的倾巢逃去,十声百声牛鬼蛇神全都吓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来。从床下拾起的焦碳中还存有可驱赶厉鬼的余威。现在可以把药汤都存放一边改换酒杯了,尽日的游玩终于可安稳睡一觉了。这首诗描绘的是春节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烧爆竹的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