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地名‘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 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à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注 评】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6、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欣赏的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赏 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 2.古诗中地名的地点重庆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统称巴峡,杜甫乘舟东下,诗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之句;早已不用的历史地名。 名称单行: 玉门关 分类: 长城 年代: 汉武帝时设关,宋代以后废 位置: 甘肃 注释 玉门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著名大关,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的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小方盘城,现存的玉门关古城堡被沙阜环绕着,它的北面为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墙外边数十米处有一碱湖,汉代长城由此横向西北。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坦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在汉代,为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对中国的对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今日登上玉门关,还可看见汉代防御匈奴的长城(又称汉塞)的一段,它从东沿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建在小山坡、沟口旁或开阔地带上的烽燧,星星点点向西延伸。在玉门关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汉时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 3.下面的古诗中的地名是什么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城/锦官城:成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在今南京市东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玉门关) 4.古诗中的地名问题还真多啊!!桃花潭在安徽迳县南边桃花潭镇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金陵毓秀--钟山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阳关故址在甘肃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白帝城原来在四川省,现在属重庆市。 姑苏,就是苏州。苏州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姑”的发音为辅音G,当地土语音,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是讲的苏州! 巴就是重庆市古时候的别称 巫峡就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峡 因为三峡中的瞿塘峡是属重庆管辖,所以作者称之为巴峡 即从巴峡穿巫峡的意思是在长江顺水而下,穿越瞿塘峡到达湖北省辖段的巫峡玉门关也在甘肃省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 5.诗词里有地名扬州,古又称广陵。自古是商业发达、风景秀丽、人文荟萃之地。“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长安,常作为首都、朝廷的代名词。“长安不见使人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一片月”“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大姑小叔常在眼,却笑长安在天外。”。. 阳关,常用于和朋友告别的诗词。“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奈此去、君出阳关,纵有明月,无酒酌故人。”“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玉门关,西北著名边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总是玉关情”、“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长城,一般用在保家卫国的诗词。“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塞上长城空自许”。.. 桃花源,常用来代指人们理想中的和平生活之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不知此地居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桃源不便通人世,洞口长封流翠霞。”。. 蓬莱(三山):指代仙人居住或修仙的地方。“篷舟吹取三山去”“蓬山此去无多路”“嗟余时作蓬莱客,赋咏登临儒者职。”“光芒倒射鼋鼍宫,扶桑枝 蓬莱阙。”“蓬莱有仙山,飘渺云海间”、“蓬莱文章建安骨”。. 雁门关,著名边关,指征战、戍边。“雪雁门关,关河一望收。”“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昆仑山:指神仙居住之地。“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昆仑县圃,其尻安在?”“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古人常登临抒怀,或摆酒送客于此。“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此地空余黄鹤楼”。.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古人常登临抒怀。“洞庭天下湖,岳阳天下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万里河东入海”。.. 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西湖,“西湖歌舞几时休”“欲把西湖比西子”。 秦淮河,“夜泊秦淮近酒家”。. 其它:乐游原、幽州台、滕王阁、龙城、楼兰、辽西、辽东、寒山寺、昭陵、曲江、灞桥、霸陵、洛水、鹳雀楼、蓝关、五岭、太行山、武陵、终南山、京口、瓜州、兰亭、雁荡山、铜雀台、赤壁、姑苏(苏州)、峨眉山、剑阁、渭水、华山、潼关。 6.古诗中的地名桃花潭在哪,庐山在哪,钟山在哪,阳关在哪,白帝城在问题还真多啊!! 桃花潭在安徽迳县南边桃花潭镇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 金陵毓秀--钟山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阳关故址在甘肃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 白帝城原来在四川省,现在属重庆市。 姑苏,就是苏州。 苏州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姑”的发音为辅音G,当地土语音,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 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是讲的苏州! 巴就是重庆市古时候的别称 巫峡就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峡 因为三峡中的瞿塘峡是属重庆管辖,所以作者称之为巴峡 即从巴峡穿巫峡的意思是在长江顺水而下,穿越瞿塘峡到达湖北省辖段的巫峡 玉门关也在甘肃省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 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 7.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 8.【古诗词中地点的典故或含义诗词中常常有一些地名、景物名,如望春常见意象解析登楼、凭栏;多为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化碧;喻指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烂柯;比喻离家年久饮酒;多传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杜鹃啼血;喻指怜苦之事.杨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相思之情落花;多传达青春逝去,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悉松;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月;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衰愁斜阳;(残阳;落晖;;;)多传达衰败;凄苦.苍凉等情思具体的很多,你可去查,高考报上有很多.平时,你们的老师也可给你们多说一些,学校应该有这些资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