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庾信后期的诗歌特点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 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 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 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 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 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拟咏怀》之三)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之十一) 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之十八) 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 “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 《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新的提高。 庾信后期诗中,还有不少五言绝句,无论数量和造诣,都明显高于同时代诗人。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 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 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山斋》) 南朝文人从民歌中化出的绝句体,主要是发展得更加精致和蕴藉。 而像上列前二首诗中苍凉的情调、开阔而深厚的意境,以前很少有人达到。第三首也是优美而饶有情趣之作。 可以说庾信对五绝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 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这一节抒发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开头两句,将一生经历,化为一声长叹,悲凉无比。 以下迭用典故,以一连串的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到积深积厚的作用。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 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 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哀江南赋》的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作者对梁王朝深深眷怀,但对梁代政治的荒疏混乱,对梁元帝以及宗室诸王的忌刻自私,批评也很严厉。叙江陵被攻破之后,百姓遭掳掠之苦,尤为惨痛感人: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 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 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 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 《哀江南赋》正文和序,都使用了大量的典故。 善于化用旧典,是庾信公认的特长。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博学与巧思。 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 是谓利弊两见,。 2.庾信的文学风格是怎样的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人于萧纲的宫廷,后又与 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也 被称为“徐庾体”。 庾信家族世代业儒,鸿名重誉,“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这些对庾信的思想和文学修养都有很大影响。 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四十二岁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其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风格流 于纤细、绮艳,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显露出一位年青诗人的才华和文 学修养,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北地民歌的影响,庾信摆脱了前期的“绮艳”,而代之以清新、流丽、悲慨、苍凉的艺术风 格,抒发“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 庾信后期诗赋传世之 作甚多,特别是《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成为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双璧。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代表作,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 史诗的规模和气魄。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庾子山集》。除赋外,其诗歌在风格上也是悲慨苍凉、清新隽永的,不仅是集六朝之精华,而且在写作上有所 革新和创造,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代文学史更是“开一 代新风”。 正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的那样:“庾子山诗对仗精工,乃六朝而后转为五古、五律之始。”而杜甫也在《戏为六绝句》中曰:“庾信文章更 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令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明代杨慎更是 在《升庵诗话》中称赞:“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由此可见,庾信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极大的。 3.虞信咏怀诗的艺术特色一、庾信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1、简答:其艺术特色是内容丰富、忧身思国,同时诗中带有北方边塞的气息。 2、详答:庾信的名作《咏怀诗》即《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在第一首里,他自叙了作诗的心情:“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诗中涸鲋思水,惊鸟失林,风云变色,松竹悲吟,说明他失去了故国的处境以及悲凉沉痛的心情。在第二十首里,他更以无比沉痛的诗笔解剖了自己的痛苦: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这种因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热心寒的心情,经常折磨着他,在他的《咏怀诗》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诗里经常流露出来。他诗里还反复地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除了表现身世遭遇的痛苦外,诗中还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像“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以上均见《咏怀诗》),都是南朝诗中罕见的。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咏怀诗》共二十七首,这里选二十二为代表。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2、作品简介:《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庾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作。阮籍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写他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这些诗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的作品。写得悲壮苍凉,很有特色。 3、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庾肩吾子。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北周末,因病去职。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清人又有《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 4.庾信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怎么样庾信少负才名,博览群书。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文学创作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 5.1. 庾信诗歌有哪几点艺术 成就(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 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 《拟咏怀》二十七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他的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5.ABCD 6.AC 7.BCD 8.ABCD 9.ABCD 10.CD。 6.1. 庾信诗歌有哪几点艺术 成就(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拟咏怀》二十七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他的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5.ABCD 6.AC 7.BCD 8.ABCD 9.ABCD 10.CD 7.庾信辞赋代表作是什么庾信辞赋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 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 在第一首里,他自叙了作诗的心情:“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诗中涸鲋思水,惊鸟失林,风云变色,松竹悲吟,说明他失去了故国的处境以及悲凉沉痛的心情。在第二十首里,他更以无比沉痛的诗笔解剖了自己的痛苦: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这种因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热心寒的心情,经常折磨着他,在他的《拟咏怀》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诗里经常流露出来。他诗里还反复地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 除了表现身世遭遇的痛苦外,诗中还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像“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以上均见《拟咏怀》),都是南朝诗中罕见的。 庾信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 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重视。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正是对他的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拟咏怀二十七首 一 步兵未饮酒。 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 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 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 何必往长岑。 二 赭衣居傅岩。 垂纶在渭川。乘舟能上月。 飞幰欲扪天。谁知志不就。 空有直如弦。洛阳苏季子。 连衡遂不连。既无六国印。 飜思二顷田。 三 俎豆非所习。 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 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娉。 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 空伤年鬓秋。 四 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五 惟忠且惟孝。 为子复为臣。一朝人事尽。 身名不足亲。吴起常辞魏。 韩非遂入秦。壮情已消歇。 雄图不复申。移住华阴下。 终为关外人。 六 畴昔国士遇。 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可吞。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无因同武骑。 归守灞陵园。 七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 羗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八 白马向清波。 乘冰始渡河。置兵须近水。 移营喜灶多。长坂初垂翼。 鸿沟遂倒戈。的颅于此去。 虞兮奈若何。空营卫青冢。 徒听田横歌。 九 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十 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十一 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十二 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十三 横流遘屯慝。 上墋结重氛。哭市闻妖兽。 颓山起怪云。绿林多散卒。 清波有败军。智士今安用。 思臣且未闻。惜无万金产。 东求沧海君。 十四 吉士长为吉。 善人终日善。大道忽云乖。 生民随事蹇。有情何可豁。 忘怀固难遣。麟穷季氏罝。 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 一旦冲风卷。 十五 六国始咆哮。 纵横未定交。欲竞连城玉。 翻征缩酒茅。折骸犹换子。 登爨已悬巢。壮冰初开地。 盲风正折胶。轻云飘马足。 明月动弓弰。楚师正围巩。 秦兵未下崤。始知千载内。 无复有申包。 十六 横石三五片。 长松一两株。对君俗人眼。 真兴理当无。野老披荷叶。 家童扫栗跗。竹林千户封。 甘橘万头奴。君见愚公谷。 真言此谷愚。 十七 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都护楼兰返。 将军疎勒归。马有风尘气。 人多关塞衣。阵云平不动。 秋蓬卷欲飞。闻道楼船战。 今年不解围。 十八 寻思万户侯。 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 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 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 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 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 何时能不忧。 十九 愦愦天公晓。 精神。 8.永明体诗歌有些什么特点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 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宫体也是新体诗的一种,以女子为中心,咏物、艳情为主,诗风轻佻。 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摛、徐陵父子。新体诗的特征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9.古代诗词中庾信一词的起源是什么《北 史》卷八十三《庾信传》载:庾信,字 子山,南阳新野人。 曾为南朝梁东宫学士,右卫将军。出使西魏时,被留 仕不返。 西魏亡,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常称之 为“庾开府庾信诗文典雅清丽,词采纷披。后世诗文尝颂咏之。 如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唐•岑参《故河南尹 歧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二首》其二:“三川难可见,应惜庾公才。” 又,庾信滞留北周后,“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 致其意。”(庾子山集》卷二《哀江南 赋序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追为此赋,聊 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 主。 ”庾信的《哀江南赋》,缠绵悱侧, 极写乡关之思,后因以此事作为伤时思乡的典故。唐•李群玉《请告南 归留别同馆》:“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唐•司空曙《金陵 怀古》:“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唐•吕温《题梁宣帝陵二首》:“凄凉 庾信赋,千载共伤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