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

1.简答题:什么是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2.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3.“诗经六义”指什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4.诗经六义指哪六义

六义 【词语】:六义

【注音】:liù yì

【释义】: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view/294269.htm

5.“诗经六义”指什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6.诗经文学常识诗经起源,分类诗经六义及其解释诗经再文学史上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最古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7.《诗经》中“六义”指什么

《诗经》中“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