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讲义傅斯年

1.诗经中对于爱情诗的分析理解(另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爱情诗,浮艳而做作,在文学价值上远远不及《诗经》。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分析时也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爱情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郑风 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周南 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卫风 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召南 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卫风 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

2.急

1.《诗经》婚恋诗研究 丁秀杰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时间:2004

2.《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吴广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2期

3.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黄伦峰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4. 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 刘东岳 苏国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5.《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6.《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 王亚娟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7.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3期

8.《诗经》婚制婚俗探究 李雯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3.蒹葭主题"明志说"来源

你好,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及其接受史,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情爱”说。余冠英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林庚、冯沅君说:“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中国历代诗歌选》)而傅斯年则认为:“此亦相爱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但这些从古及今的确定性解读中,一直存在着对《蒹葭》一诗不确定性的解读。就像有研究指出的:“诗的本事以及‘伊人’的性别都不确定,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较为广泛的象征性,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0页。)“伊人”的不确指可以追溯到朱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如陈子展说:“《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他思慕的这个人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或者我们主观地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这诗是爱情诗,诗人思念他的爱人呢?《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又远矣。黄中松这话说得最通。”(《国风选译》)而“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份,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唯一呢。”(扬之水《诗经别裁》。)更进一步,钱钟书则结合东西方文学“企慕之情境”,指出:“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管锥篇》第一册)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4.蒹葭主题"明志说"来源

你好,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及其接受史,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二)“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情爱”说。

余冠英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林庚、冯沅君说:“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

(《中国历代诗歌选》)而傅斯年则认为:“此亦相爱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

(《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但这些从古及今的确定性解读中,一直存在着对《蒹葭》一诗不确定性的解读。

就像有研究指出的:“诗的本事以及‘伊人’的性别都不确定,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较为广泛的象征性,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0页。)

“伊人”的不确指可以追溯到朱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

如陈子展说:“《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他思慕的这个人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或者我们主观地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这诗是爱情诗,诗人思念他的爱人呢?《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

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又远矣。黄中松这话说得最通。”

(《国风选译》)而“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份,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唯一呢。”(扬之水《诗经别裁》。)

更进一步,钱钟书则结合东西方文学“企慕之情境”,指出:“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管锥篇》第一册)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