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关雎鸠 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 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 2.怎样点评《诗经》两首‘蒹葭’和‘关雎’“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诗经》两首的关雎和蒹葭的文中生词解释关雎: ①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②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③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④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形容它们的融洽. ⑤好逑:等于说“佳偶”.逑:配偶. ⑥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⑦寤:醒着.寐:睡着了. ⑧思服:思念.服:想. ⑨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⑩芼:摸,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凄”是“萋”的假借字)“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这里指陆行.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曦(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之:代“伊人”。 4.【《关雎》讲了一个啥事】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向来有赞誉.为什么用关雎作为这篇充满爱意的诗的题目呢?在孔子编辑《诗经》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为民间传唱的诗,《孟子见梁惠王》中有关于民间的歌曲的记载,风,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雅,中的部分来自民间,部分来自贵族的歌颂诗.颂,便是贵族用来祭司时歌颂上天,先祖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