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唐诗作文】唐诗是中国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最可圈可点的奇葩。 唐诗不矫揉,不造作,没有雕饰俗套,没有无病呻吟。唐诗里面无论是记一件事,写一处景,叙一段情,发一声牢骚,都词句洗练,韵律流畅,意境美妙,都能让读者感到它的真实和亲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爱的母亲呀,你对远方孩子的牵挂,惦念,期盼都缝进了一针一线,这细密缝织的都是无言而沉重的母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亲爱的人呀,请随身携带家乡的红豆,那颗颗的红豆都是我对你深情的思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的时候,美丽的时光,却往往流逝得那么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制高点,一览无余祖国壮丽秀美的江河山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奇幻美丽,“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自信豁达……“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展现出一幅客舍对饮,难分难舍的别离画面。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杜甫自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日日思念,梦中相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一个这样的知心朋友,即便远离天涯,心里也感觉和近邻一样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让我们永远结成忘情的好友,相约在天上再相见。这些诗句,足见唐诗描写友情是何等真挚。 唐诗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唐诗的光彩。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苍,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 唐诗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 的忧伤,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如果没有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的所以感情,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心也随同它飞越在古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 唐诗和你的心情连在一起。烦闷时读唐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足以解忧。闲静时读唐诗,长河落日,大漠雄风,渔舟逐水,很能陶冶人的情操。 伤心时读唐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旷世的悲凉最能体现你此刻的心情。高兴的时候读唐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极而狂,让你也不禁展颜。失意时读唐诗,知道兴尽悲还来,盈虚终有数,“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怎能不居安思危?为官者读唐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为官者是百姓的父母,怎能不读不反思?修身者读唐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耐得住寂寞,万事方可做;少年读唐诗,读《金缕曲》,就能不断进取;老年人读唐诗,读《老将行》,老年人就能壮心;出游者读唐诗,读《望岳》,《庐山谣》,《黄鹤楼》……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唐诗还可以让我们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唐诗,凝重而古雅,它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情感。品读唐诗,既是品读过去,也是提高自己。 2.【"唐诗品汇"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的,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以说明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 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一、妙在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 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 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二、才思放肆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 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 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三、语次崛奇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 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