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词一定要填宋词吗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谓了.首先说说词的创作,为什么不叫“作词”,而叫“填词”.这里的“词”,是专指“长短句”而名的,也就是传说中“诗词”的词,宋代之前也叫做“曲子词”.曲子词是在唐代产生,并发展于五代时期,而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因其极盛于两宋,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宋词”,以之与“唐诗”并列.事实上,词这种形式的存在的时间从唐朝开始,延绵至元初,明清两代,词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又得以复兴.只因在宋代十分流行,且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成就最高,这才被称为宋词.所以狭义上,宋词专指宋代的词,不能概括曲子词发展时间的全部.诗、词的产生之初,都是可以歌唱的.不过就音乐形式而言,诗往往是一诗一曲,也就是说,诗的曲调大多来源于原创,即先有诗后有曲;而词往往是一曲多词,曲调相对固定,即按照固定的曲调节拍,来配上不同的歌词.在文体形式上,诗的句子十分整齐(近体诗,每句字数相同),而且句子数量要求为偶数(两句为一联).而词句则有长有短,故称为“长短句”.但由于词最初的创作是在特定的音乐曲调下完成,由于曲调旋律以及节拍对歌词音节的限制,对于词句中用字的音调、音韵是极其严格的.比如曲调上扬时,如果采用平声字句,则歌唱起来就很协调,反之则拗口不协;又比如,曲调下抑且节拍短促时,若使用去声字或入声字,则显得有力而合适,若改为平声字,则听起来不太舒服.因为这个原因,词的创作,必须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曲调来处理词句的声韵.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曲子词的曲调大多失传,曲子词没有了“曲子”,也就只能称“词”了.明清两季“词”的“复兴”,多少程度是由于汉文化的复古思潮的影响.但词已经没有了曲子,可是格律不能不守,否则,就不是那个“曲子词”了,而要成为一种没有根据的新体裁.故根据唐宋曲子词的作品,把每一处用字的平仄音调固定了下来,像诗律一样,称为“词律”,这也是明清开始,会出现大量所谓“词律图谱”的原因——这在宋以前,是没必要的,因为按照曲调来写,唱着顺口,格律自然就对了.这样,词的创作,看上去就像种树一样,把合适的树苗种在合适的坑里——把每个和音调的字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填字一般,故称为“填词”.现代人填词,即便根据宋词的格律来填曲子词,但填出来的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能叫做“宋词”.正如前面所讲的原因:宋词只是这种曲子词体裁的代表作,不能用来统称这种文学体裁.正如今人写的绝句、律诗一样,不能称其为“唐诗”.另外,根据现今已有的各种歌曲音乐来创作的新歌词,也称为“填词”.。 2.唐诗,宋词和元曲之间的区别(一)唐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二)宋词: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 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三)元曲: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 其是 套曲,衬字较多 ,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3.宋词词牌中的平音,仄音,韵脚是什么宋词的平仄可以用现代普通话辨认大部分,还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认。方法如下: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有一个方法可以分别出一部分古入声来: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洁、桔、佶、盒、颌、恰、洽”等等,属于仄声。 四、此外,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查韵书,如《词林正韵》等。 通过运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别绝大多数字的平仄声,少数拿不准的,通过查韵书来解决。 五、宋词的押韵,原本是参照《切韵》、《广韵》而放宽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韵》便依《平水韵》且宽些。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词韵书来,较有影响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载的人编的《词林正韵》。有一点要注意:宋词的押韵绝对不依“十三辙”,因为“十三辙”已经把属于仄声的古入声字散混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戏曲押韵用的。 补问补答: 1.宋词关于语音方面的要素就这些,无非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区分字的平仄,这是声调方面的问题,宋词时代的声调也是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上、去、入又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仄声”。现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等同于宋词时代的“平、上、去、入”,上面说的是用现代声调辨别宋词(现代填的词也一样)平仄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押韵,宋词时代的语音与现代语音不同了,所以不能以现代的韵去衡量宋词的押韵,要按照《词韵》中的韵部来押韵。 2.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3.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4.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5.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韵脚的位置,韵脚并不一定在双句之末,有些在单句之末。韵脚也并不一定都是平声,有些位置规定要用仄声,还有的词牌规定韵脚要用仄声中的入声(如《忆秦娥》《念奴娇》等)。这些全都得按词谱所规定的格式来填词。 6.填词还要注意各个句子的句式,有“一字逗、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要注意各种词牌每一句所规定的节拍,如《沁园春》中的“数风流人物”和《念奴娇》中的“卷起千堆雪”都是五字句,但前者的节拍是“数 / 风流 / 人物”(1-2-2),而后者的节拍是“卷起 / 千堆 / 雪 ”(2-2-1)。 7.此外,还要注意对仗的位置。 8.如果要更详细了解词的规则,可以买一本王力编的《诗词格律十讲》或相应的《词律》一类的书阅读。 9.顺便提一下,“宋词”是专指宋代人填的词,非宋代人填的词不叫“宋词”,只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