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望》的唐诗素描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素描一: 唐诗素描·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素描二: 唐诗素描·春望 山啊还是那座山啊,河啊依旧是那条河,可故国以不堪回首。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长安城里又是一年春草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放眼望去,却满城荒草萋萋,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虽然春天已经来临,百花竞开,含苞欲放的花卉挂满了枝头,清晨,晶莹的露珠似滴欲滴,一幅故国百花欲掉泪的画面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此情此景,怎能不叫诗人伤感啊!草木铮铮,春鸟啾啾,对花伤感的诗人好似听到战马奔腾的蹄声、军鼓奏响的鸣镝声,不由一阵心惊。 战争的烽火已经连续了三月,故都已于家乡音信阻隔,鸿雁难飞,通途变天堑啊!人们珍重那远方的家信,漫道片纸千金。 困居故都的人们,独立苍茫,无言搔首,头发搔短了,何时是归期,把头也都等白了,愁绪漫天纷纷下,浑欲不胜簪啊! 2.唐诗素描春望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杜甫《春望》忧患意识的艺术魅力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坚持“转益多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把“近体诗”(唐代新诗体,即律诗和绝句),推向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又多取杜甫自己说的“沉郁顿挫”(语见《新唐书·杜甫传》)四字概括其风格特点。“沉郁”,指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的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感;“顿挫”,指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 在五言律诗《春望》中,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特点。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 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见《温公续诗话》) 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 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 “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 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 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 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 3.早春的唐诗素描是这个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片片和新一量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诗的前两句写细润如酥的小雨,写似有若无的草色,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体现着诗人取材的典型了观察的精微。 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元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是啊,早春,这是春天的开始,回黄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在人们心中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所以,早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就像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一样。 4.谁会《野望》《春望》《望岳》这三首诗救急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杜甫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16凌17绝顶,一览众山小18。[1-3] 第二首 西岳崚嶒19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20,拄到玉女洗头盆21。 车箱入谷22无归路,箭栝23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24问真源。[4-5] 第三首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31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49限修途50,未暇51杖崇冈52。 归来觊命驾53,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54,曷以55赞我皇。 牲璧56忍衰俗57,神其思降祥。[6] 5.谁会《野望》《春望》《望岳》这三首诗救野望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