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研究宋词的方法

1.我想研究宋词,有什么办法

首先,建议看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类的书籍,从而对于宋词着一种问题的来源与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可以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对其作品进行通读、精读。

之后,可以到期刊网上查一些其他文学研究者在宋词方面深入的研究,看一些论文,这样可以有利于自己开拓眼界,同时了解现在宋词的研究概况以及了解一些他人的观点。

还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词牌,试着自己创作一下小令词。

另外,背诵一些名篇页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也很喜欢辞去。觉得宋词其实是一种很“活”的文体。无论句式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很灵活,很有韵味~~

所以,只要你有兴趣研究的话,相信会从中获得很多营养和乐趣的~~O(∩_∩)O~

2.【试述唐宋词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面】

前此的唐宋词的研究,较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然而唐宋词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恰恰是依靠了传播的力量.本文将唐宋词的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并通过对唐宋词各种传播方式的具体考察,探寻其在唐宋词史的进程和唐宋词风的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序论部分主要对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并概要介绍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唐宋词的传播背景是唐宋词传播研究的基础,其传播背景一是城市化,这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二是商业化,这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三是“去道德化”,这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宋词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乐人之词”、“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它们分别和词的声音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密切结合.第二章: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3.分析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至少准备两个前提?? 其一,抓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因为它们是互相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

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凡是优秀的、艺术上成熟的诗词作者,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选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显示在作者一定时期乃至整个的创作生活中,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里,成为他创作上的独特标志,这就构成了他作品的风格。那么,我们抓住了作者就等于从整体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气势奔放,有的凝练舒卷,各有不同,把握好这一点对于我们鉴赏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鉴赏要把诗词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实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其二,解读诗词要通解文字。诗词的语言文字是凝练而生动的,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上。

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不通解文字,就像学生背下了一篇古文,却对文中的一些字句不大理解一样,这是不正常的,不通解文字就无法理解诗词所提供的形象,也就无法展开我们的想像力。

宋代的朱熹曾批评过这种做法:“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空言无实,不济事。”这里与“空言”相对的,就是要“仔细理会”,就是要把语言文字弄明白。

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这里只说四点。??1.典故问题。

诗词中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词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为读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典故,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去鉴赏作品。

理解典故有两个层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理解这首词,当然也离不开对那个时代和辛弃疾的了解,但这里的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扫除的拦路虎。

2.语句的跳脱。诗的语言,古人称为“诗家语”,强调它和一般文章语言的不同。

这“不同”之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跳脱”:或者突兀而起,或者省却联络,甚至写问答而有答无问,记事情而藏头露尾。不把“跳脱”之处连贯起来,达到“通解”,也就无法进入鉴赏的阶段。

这里举个例子详细来谈,比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有人说自“言”字以下尽是童子的回答,这没错,但很容易使人误解,以为这童子的回答是连贯而下,一口说完的。

其实,这里有三问三答,只不过把具体的问话都省去了。我们须从童子的答词中体会这问话的内容:??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

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

通解至此,我们才能进而体会它的妙处。??3.诗词用曲。

诗词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人心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

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4.虚实相间。

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像中的所感。写实时,以实带虚;写虚时,以虚传实。

这样,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而且往往更能传情达意,在艺术上奏奇功,获佳趣。诗词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实”的圈子束缚中跳出来,避实就虚,借用“虚”来另辟一番新的天地。

二、投入之后要跳出,情理结合??投入作品的境界,重在体察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跳出以后可以在技巧、语言或意旨、义理方面进行鉴赏。

鉴赏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1.鉴赏语言时要力求既能意会,又能言传。

有时听人说某作品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自然是一种境界。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地步,也就容易陷入浑沌,甚至走入玄化。

这样的鉴赏不可取,一定要具体化,你觉得好,就要把这好处说出来。这既是审美深入,也是一般语言训练的需要。

比如,宋祁的《木兰花》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鉴赏说这是“卓绝千古”,也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其中“境界全出”四字并不能给一般的读者以深切的指示,“卓绝千古”之类的赞词更是无济于事。那么,这个“闹”字到底妙在哪里?有人这样评价:“春意以‘闹’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理。

但是,艺术的想像和审美。

4.怎样写宋词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5.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今天我展开了对宋词的研究。

二、查阅方法

·搜集资料

·查阅书籍

三、资料整理

·派别

(1)豪放派

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2)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宋词的五种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

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名

(1)词有词牌,即曲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2)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四、结论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分享:

6.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7.诗歌鉴赏方法以及意象的研究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冰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是一种多年。

8.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9.做语文诗词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