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诗歌通用的韵有哪些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⑴麻韵:a,ia,ua ⑵波韵:o ⑶歌韵:e ⑷皆韵:ie,üe ⑸支韵:-i ⑹儿韵:er ⑺齐韵:i ⑻微韵:ei,ui(uei) ⑼开韵:ai,uai ⑽模韵:u ⑾鱼韵:ü ⑿侯韵:ou,iu(iou) ⒀豪韵:ao,iao ⒁寒韵:an,ian,uan,üan ⒂痕韵:en,in(ien),un(uen),ün(üen) ⒃唐韵:ang,iang,uang ⒄庚韵:eng,ing(ieng),ueng ⒅东韵:ong,iong 2.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3.宋词里面的句和韵是什么意思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韵是韵诗的简称。其规则由林方亮于2009年提出,2015年定稿。韵的主要特点是"句内格律、句子押韵、诗句对称、诗长不限"。具体规则见林方亮《韵及其规范》。 韵的规范 (一)名词含义 在阐述韵的规范以前,先约定一下规范中名词的含义。 1,字音 字音:指一个汉字的读音。韵创作中注重字音所含的字韵和字调。字音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准。 字韵: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韵母。 字调: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声调。四声调加上轻声,共5声,对应5个字调。字读第几声,字调为几;读轻声,字调为0。所以,字调分为1、2、3、4、0。如"林",拼音为"lin"第2声,那么"林"字字调为2。 字调具有高低相对性。如字调3,较1、2为高;较4为低。因此,字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字调调向:指一个汉字字调的方向。字调1、2向上;字调3具有双向性,可向上或向下;字调4、0向下。 2,句步 句步:指诗句中不超过3个字的基本语节。分为一字步、二字步、三字步。如句子"莫负婵娟再登高。"(林方亮《相约登赤城》),句步为:莫负/婵娟/再/登高,分别为二字步、二字步、一字步、二字步。 句步的含义与通常语法中语节的含义有所区别。超过3个字的单纯词,语法上,不许破词,算1个语节;韵中,为反映阅读的真实性,控制句长,实现建筑美,允许破词,将其继续划分为3字以内的句步。如"爱新觉罗",是4字,超过3字,语法上是1个语节,但句步划分为2个:爱新/觉罗。 辅步:辅助句步的简称,指与对称(见下)共同表达语义并与其组成语法意义上的句子的句步。如"也知道/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林方亮《荷露》)中,"也知道"是辅步,"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是对称的二个诗句。 步音: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音。 步韵: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韵。 步调: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调。根据字调,步调对应为1、2、3、4、0,共5调。与字调一样,步调也有高低相对性,步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4.宋词里的韵有哪些平声韵——《诗韵》中的平声一共有30个韵,创作格律诗一般都要求押平声韵,即只能在30个平声韵中选取某一个韵的字来构成一首格律诗的韵脚。 如果同一首诗的韵脚字不在同一韵中,就叫“出韵”,这是诗家之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不但在古代,即使是现代人,出现这种错误也要被人嘲笑的。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三江】江缸窗邦降双泷庞撞豇扛杠腔梆桩幢蛩 【七阳】阳扬杨洋羊徉佯芳妨方坊防肪房亡忘望忙茫芒妆庄装奘香乡湘厢箱镶芗相襄骧光昌堂唐糖棠塘章张王常长裳凉粮量梁粱良霜藏肠场尝偿床央鸯秧殃郎廊狼榔踉浪浆将疆僵姜缰觞娘黄皇遑惶徨煌仓苍舱沧伤殇商帮汤创疮强墙樯嫱蔷康慷囊狂糠冈刚钢纲匡筐荒慌行杭航桁翔详祥庠桑彰璋漳獐猖倡凰邙臧赃昂丧阊羌枪锵抢蜣跄篁簧璜潢攘瓤亢吭旁傍孀骦当裆珰铛泱炀蝗隍怏肓汪鞅滂螂怆缃琅颃怅螳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5.在宋词中 “韵”“部”各指什么 (虚心求教,切勿取笑本人无知)韵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详见有《诗品》、《词品》、《曲品》等。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约1100~1154)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