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黎离黍离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鉴赏: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2.《诗经》离现在有多少年这个没法儿准确地说,只能大概估计。 因为所谓《诗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代流行歌曲歌词汇总手册。 其中收录的先民诗歌从西周就开始了,成书大概在春秋战国期间,并且不断收录、添加、整理、剔除。 到现在, 大约两千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有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小题1:第五、六句中“随”、“趁”二字最精练传神,堪称“炼字”。 分别将“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了,月在江中的倒影时时追随着离人的身影,山花紧紧追逐着马蹄,江月山花皆有情,只可惜友人就要离去了。小题1:(1)同意这种看法。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写裴侍御人还没走,离魂已先到长安。 表现了裴侍御归心似箭的心情。(2)不同意这种看法。 理由:“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景中寓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结合全诗的感情答题。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4.诗经·王风·黍离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崩溃Z脬44::你好。 《诗经 王凤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离离】:指行列整齐、茂盛之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此两句互见文义。指黍稷之苗,成行成列,繁茂昌盛。 5.求古文翻译《诗经`黎离》楼上各位不要复制的太明显~~我来说说~ 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企望。 这是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流浪,一边唱出心中的忧虑。何以忧虑我们不得而知,但绝不是为了琐事而忧。 为什么太阳发光? 为什么星星闪亮? 为什么天空下雨? 为什么有人生来是王子有人确是乞丐? 一想到这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一些虚幻的问题相联系,并且永远无法解决。 哎,古人的思考可以持续到现在啊~~ 6.《诗经·郑风·溱洧》中有一句“赠之以勺药”,我有点小疑问楼上说得对,芍药花是在农历四月开的。至于《溱洧》里为什麽又会在三月初三时“赠之以勺药”。 这是因为这里的“芍药”指的是草芍药,又名“辛夷”,也叫“江蓠”,是一种香草,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花如牡丹的芍药是指木芍药,是两种同名不同种类的植物,成熟季节自然不同。 总之,《溱洧》里赠送的是一种名为芍药,又名江蓠的香草。情人在“将离”的时候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另外,古时,“芍药”音同“约邀”,情人也借此表达爱慕和愿再结良约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