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明月的诗句李白

1.李白有关月亮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4.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李白的关于明月的有哪几首诗

诗句:举头望明月 出自:《静夜思》诗句:举杯邀明月 出自:《月下独酌其一》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 出自:《把酒问月》诗句: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把酒问月》诗句:明月出天山 出自:《关山月》诗句:耐可乘明月 出自:《秋浦歌十七首》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欲上青天揽明月 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明月见谈笑 出自:《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句:明月出海底 出自:《古风其十》诗句: 莫教明月去 出自:《宫中行乐词其四》诗句:西看明月忆峨眉 出自:《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句:江沙浩明月 出自:《淮海对雪赠傅霭 ( 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

3.李白明月的诗句

李白写明月的诗欣赏

一、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张果老、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象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多不胜计的篇句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满月如镜,新月如钩,这是说月的形状。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这是写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李白写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间月,视野开阔,月的动态使人顿生清新明媚的舒畅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别是一种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雨后望月》)

有时月挂松梢,给人以窅缈古奥之感: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有时月亮透过藤萝窥见,则又令人心清神爽: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以上所举山、水、松、萝,是为说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咏月诗中常见的景物,或幽冷隽永,或刻削古峭,无不具有一种非人间的童话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实的,极为寻常的,却又好象是在梦幻中看见的。有时还能看见些在月光下活动的小动物——猿和鹭,也使人产生同样感觉: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

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

“镜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同上其五)

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后首仅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传出劳动者的歌声: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4.【关于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诗纪事。

5.李白的关于月光的诗句,要具体点啊,要写作文的啊,诗句要多点,

就给你一首李白很出名的静夜思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赏析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赏析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