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击鼓改写

1.把诗经邶风击鼓写成小故事

1、只能为你奉上原文的翻译,请你参考: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2、补充解释: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2.将诗经击鼓改成一个故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

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

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得越真,心越清纯;爱得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像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

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此句至理真言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生死离合。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着你我怦然心动的爱恋,海誓山盟,不知归期,痛彻着心扉。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有两种的解释,a:无论聚散离合,我与你已经发过誓。b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

对于这句词我也不太理解,只是按照有可能成立的两种解释写在这,每个人见解不同,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查找和考证。

3.用自己的话改写《诗经.击鼓》并概括《诗经》的语言特色

战鼓已经敲响,士兵们都在紧锣密鼓的操练,有的被派去修路筑墙,而有些则是被派往南方,而我必须跟着统领,联合盟国,走上危机四伏的战场,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卫国,也许身死异乡,我不得不忧心忡忡。一路的征途一直没能停下休息,战却逃跑了,我一路追,最后还是失去了战马的踪迹,在刀光剑影的战场,战马就是伙伴,但好在,我还有你,我的战友,我们一同从家乡出来,一路相伴,你曾说我们要生死不离,那么不管前面多么危险,我都会紧紧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即使我们不小心分离了,不能再有相见之日,我们也要信守约定,一起相伴到老。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4.诗经 邶风 击鼓改编的故事作文

这篇其实是写战友之间的感情,但是后世一直用在了情侣之间。

从现在的腐女思想来看,这完全就是红果果的激情四射。所以,我写的故事偏向了这个男男。

真的手打,走心的回答,望采纳啊!战鼓已经敲响,士兵们都在紧锣密鼓的操练,有的被派去修路筑墙,而有些则是被派往南方,而我必须跟着统领,联合盟国,走上危机四伏的战场,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卫国,也许身死异乡,我不得不忧心忡忡。一路的征途一直没能停下休息,战却逃跑了,我一路追,最后还是失去了战马的踪迹,在刀光剑影的战场,战马就是伙伴,但好在,我还有你,我的战友,我们一同从家乡出来,一路相伴,你曾说我们要生死不离,那么不管前面多么危险,我都会紧紧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

即使我们不小心分离了,不能再有相见之日,我们也要信守约定,一起相伴到老。

5.诗经 击鼓扩写成小故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

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

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得越真,心越清纯;爱得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像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

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此句至理真言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生死离合。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着你我怦然心动的爱恋,海誓山盟,不知归期,痛彻着心扉。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有两种的解释,a:无论聚散离合,我与你已经发过誓。b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

对于这句词我也不太理解,只是按照有可能成立的两种解释写在这,每个人见解不同,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查找和考证。

6.《击鼓》该写成微作文

今天,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今天让我么来做一个游戏,叫击鼓传花。”

全班同学都高兴得仿佛要跳起舞来。游戏的规则比较简单。

老师面朝黑板在讲台上击鼓,台下同学有序地传递一束花,当鼓声停时,花儿传到谁手上或桌上,谁就走上讲台得到一份惊喜。“咚咚咚。

”音乐响了起来,我紧张的心砰砰直跳。

突然,前面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传给了我。我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抱着一个巨大的炸弹。

我忙忙地把这个“巨大的炸弹”传给后面一个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哈哈,第一个“幸运者”产生了,小宇抽到了一个蓝色的瓶子,他小心翼翼地把纸抽了出来。

老师说请你把字大声的读了起来小宇读到:“学三声狗叫。”小宇勉为其难的汪汪汪的叫了三声,便拿着得到的战利品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音乐继续,游戏更加精彩过了一会儿,第二位“幸运者”出现了,小雨拿出小纸条读了出来是啃鸡腿,立马右手假装拿起鸡腿,吃了起来,不就他就拿着礼物走了下去。这个游戏十分有趣。

7.缺少诗经·邶风·击鼓的片段

那什么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共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不是原文,严格来说应该是咱现代人的改编创作

原文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真要找那几句的话,会比较麻烦的吧

后补的

找到了这个,你看看行不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

共著就是 :一起吃饭,一起生活

(嘿嘿,是别人那复制的)

8.关于《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经的改写文章

关雎

六月艳阳天,微风轻拂,河水微漾。堤岸旁芳草萋萋,树木繁盛,雎鸠鸟悄然而落,枝杈随之一颤。

听那鸟鸣,悠扬婉转,动人心弦,若吟世间万物,如泣潦倒苍生。惹得一男子尾随而至,连叹其鸣声悦耳,景色宜人。然驻足不为此良辰佳景,实意在那水中沙洲。

何方圣景令君子流连?渊源乃一乡间女子。

细看其形容:如花似玉芙蓉腮,将舒未舒柳叶眉,脉脉融情桃花眼,楚楚动人樱桃唇。一双纤纤玉手,在水中轻寻荇菜。时而低吟浅笑,时而细梳发鬓,其婀娜多姿之态,令男子为之倾醉。就此忘了时刻。

直至那女子乘船渐行渐远,男子方觉已夕阳西下。盖打点行装,与此地此景此女子一一相别。

自此后,男子夜不成眠。每晚步行于庭院,赏星赏月赏雎鸠。

何来雎鸠?正是那日委婉动听之声,方才招致其遇此绝世佳人。

每每夜半挑灯诵读,却转瞬念道那女频频一笑。卧床欲入梦,闭目却是,那纤纤玉手,在湖中轻抚水波。

又谈何立壮志,举大名,而今单凭一陌路女子,便扰得志士思慕不得。只求能与佳人同船共渡,于月朗星稀之下吟诗诵词,于粼粼水波之上抚琴低唱。或双双触水寻荇菜,或击鼓奏乐朗乾坤,换得佳人阴柔一笑,博取恋人情绵意长。

然,思慕畅想熟不会?难却是,再遇女子,再叙旧时事。《蒹葭》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山.我立在大片莽莽苍苍的芦苇丛中,寻找你的朱颜.透过化作白霜的晶莹露珠,我惊喜的发现在流水的另一边,有位被淡淡水气包裹住的白衣女子,尽管看不真切,但我仍知道,是你.我摘来一叶孤舟,逆流而上去找你,不管通往你的路是多么艰险且漫长,当脚终于踏上另一边的土地时,我讶然发现,你伫立在一则蜢舟上,飘然若在水中央,白衣胜雪.月华初生,夜凉如夜,风寒乍起,芦苇似黄非黄随着风摇曳起伏.初秋的傍晚,总会让人感到惆怅,隔着闪着银光的露珠,我又遥遥望见了你,一袭白衣,飘然若仙.可为何当我沿着又险又高的水顺流而下找你时,你却不在了?我抬头四处张望,只见你在变幻不定的芦苇中,站在我最初站立的地方.心爱的人啊,为何寻不到你?我不服,又撑着长篙,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找你.然而,我却在回眸间望见你在水中小洲上凝视着与你在咫尺之间的青衫男子,双眼盈满数不尽的柔情.这就是你想要的吗?那么,如尔所愿,我定不再对你苦苦纠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持着一杯浊酒,望穿秋水,却等不见伊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雪饮狂沙今几许? 空流离人自断肠" 我喃喃自语, 你正与那男子恩爱,我又岂好再去打搅你?浩荡离愁,人单影只,无处追忆.又有谁人与我长厮守?

9.将《诗经.汉广》改写成散文

词头不是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帮助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也叫“前缀”,但是,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是有音无义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也有,而且比古代汉语还要发达,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上古汉语中词头的运用尤以《诗经》为最。

其它的《书经》《韩非子》《庄子》等也有较多运用。 一、常见词头的用法 人们在新闻记者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等五字。

(一)有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用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 ①我不要监有夏,亦不要监有殷(《书经●如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③号之是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这种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2、兰经中“有”作词头,主要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 ①豺虎不食,投界有北;有北不受,投界有吴。

(《诗经●小雅●巷伯》) ②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子同行,颜如舜英。

(《诗经●有女同车》) ⑤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出其东门》) 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野有蔓草》) ⑦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经●秦风》) 3、诗经中“有”作词头,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 ①不以我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②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邶风●遵大路》) ③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诗经●齐风●南山》) ④四骐翼,路车有爽。(《诗经●小雅●采芑》) (二)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2、北风其凉,雨雪其?。

(雨雪:降雪,?:雪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 3、八月其获,十月陨?。(《诗经●豳风●七月》)(获:。

收获。陨?:叶子落下来。)

(三)言 “言”字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2、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召南●草虫》) (四)于 “于”字用用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3、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五)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1、“薄”汗我私,薄瀚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3、采采?莒,薄言采之。

(《诗经●周南●?莒》) (此例是“薄”和“言”两个词头连用。)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放在动词前面,这里不再详叙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见到。 二、某些可作词头的字作一般用法时如何区别。

前边已经说过,古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尢以《诗经》为最,秦汉以后却有相当多的人有意仿古,也就是说仍有词头现象出现。那么,如何区别该词是词头还是一般古汉语的用法呢? 以“其”为例,我们来看,容易混淆的是当“其”用于句中或句首表示某种语气时,对它的用法,读者常常感到困惑。

例如: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2、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3、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王之好乐甚,则章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5、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6、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元年》)当“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而上面例妇中4、3、5、6分别是表示推测、委婉、祈使的语气,是句首句中语气词。1、2、3例中情况却又容易和词头混淆。

我们认为,区别的方法有以下在点: (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可以通过领司上下文的意思,推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