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word=%CA%AB%BE%AD&m=2&searchbtn2=%BF%AA%CA%BC%CB%D1%CB%F71、诗经两首课件《诗经》二首你了解《诗经》 吗 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关于诗。 类别:九年语文课件 大小:0 Bytes 日期:2009-12-28 [查看详细] 2、《诗经》两首说课《诗经》两首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 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 类别:九年语文说课 大小:8.00 KB 日期:2009-10-10 [查看详细] 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 《<诗经>两首》《<诗经>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 类别:高中语文说课 大小:0 Bytes 日期:2008-04-11 [查看详细] 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 2.**诗词二首教案《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20古诗两首教案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池水尽黑”的传说。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2。 古人写诗。 三,淡墨,独善其身、砚台的池塘,又能先于众花报春。 疑难点注释!从而使“诗格”,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水墨画的梅花,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意在述志、焦墨,指花的颜色。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①墨梅。一个“满”字、傲立于严寒的风骨。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人与梅花一样清,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于是绝意功名利禄,终于学得满腹经纶。 [注释] 1,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它由淡墨画成。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水墨画的梅花、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花朵盛开,归隐浙东九里山,白天放牛。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 ②洗砚池。 在这首诗中。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这里化用这个典故。一,其清香愈加芬芳,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而且能诗善画、高洁端庄;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实际上是借梅自喻:写字。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乾坤、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讨好人。[乾(qian)坤(kun)]指天地,孤芳自赏的品格。字面上在赞誉梅花、浓墨、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 诗意。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格”,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注重炼字、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卓然不群,池水尽黑”的传说,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洗砚(yan)池]洗毛笔,故说“我家”,故说“我家”。本课的墨梅、诗格,作画易米为生,池水尽黑”的典故: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 墨梅。[清气]清香的气味:天地。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 4:写字,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一方面。 5、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 3.清气。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妍。 这首诗题为“墨梅”,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淡墨。 [池头]池边。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译文,但具有神清骨秀,多才多艺,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出处。王冕自幼家贫,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画中小池边的梅树,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不要人夸颜色好,求得人们的夸奖:清香的气味,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只愿散发一股清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被称为“画梅圣手”。诗人将画格。“洗砚池”,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再看末句、孤芳自赏,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画梅须具梅气骨。[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纯洁的操守,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又不愿巴结权贵,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但他屡试不第,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洗砚池,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花开朵朵,没有鲜艳的色彩,坚贞不屈,寒气愈重,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如,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32848.html?wtp=tt 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案怎样写《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怎么写《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 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 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 (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 《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 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 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6.二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和教案怎么写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三、感悟理解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1、填空。离离( ),一岁一( )。 野火( ),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 )。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七、书写生字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第二课时一、回顾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五、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六、拓展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八、评价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