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艺术手法有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 (四)、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2.运用渲染手法的诗句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曹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贺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贺知章《咏柳》)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采用烘托渲染手法呃诗句有哪些(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 4.【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RT】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 5.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指诗词创作借用画家手法,加以点明和渲染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法能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点明“伤离别”时,用“冷落清秋节”渲染,成为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接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意境来渲染烘托出清秋节的离别更难。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扩展资料: 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章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中点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