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四始的评价

1.《清庙》赏析

《清庙》是《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诗”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他的话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据说又是来自鲁诗之说。而作为毛诗学说思想体系的《毛诗序》,却又仅仅把风、小雅、大雅和颂四种诗类作为“四始”。其实,自古以来虽然都讲“四始”,而他们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的。他们重视“四始”,实际代表了他们对整部《诗经》编辑思想体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诗的观点,整部《诗经》,都是反映和表现王道教化的,所以郑玄笺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因此,每类诗的第一篇,当然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了。

根据毛诗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诗”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诗经》中很多诗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清庙》作为“颂之始”,除了是赞美周文王功德的颂歌之外,也就几乎成了西周王朝举行盛大祭祀以至其他重大活动通用的舞曲。《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此天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大飨,……两君相见,升歌《清庙》。”《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登歌《清庙》。”可见,它的意义已不只是歌颂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所以孔颖达疏说:“《礼记》每云升歌《清庙》,然则祭祀宗庙之盛,歌文王之德,莫重于《清庙》,故为《周颂》之始。”

然而,这篇“颂始”,到底是叙写的什么内容,历代的《诗经》学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诗序》说:“《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也。”鲁诗更直接说是“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建为颂首。”(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而《尚书·洛诰》则说:“禋于文王、武王。”以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歌舞辞,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现。可是郑玄笺提出清庙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庙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认为《清庙》只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高亨《诗经今注》),并不一定是专指文王。不过,从“四始”的特点来看,说是祭祀文王的乐歌,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至于是周公所作呢,还是周武王、周成王,甚至周昭王时所作,还是作于周成王五年或七年等等,一是史无佐证,二是诗无明言,所以也都只好存而不论了。

全诗只有八句,不分章,又无韵。开头两句只写宗庙的庄严、清静和助祭公卿的庄重、显赫,中间的四句也只写其他与祭官吏们为了秉承文王的德操,为了报答、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而在宗庙里奔跑忙碌。直到最后两句才颂扬文王的盛德显赫、美好,使后人永远铭记。全诗并非具体细致而是抽象简括地歌颂、赞美文王。而本诗的特点,或者说它的艺术手法也正在这里。诗篇的作者,可谓匠心独运,专门采用侧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的手法,使笔墨集中在助祭者、与祭者身上做文章。他们的态度和行动,是“肃雝”的,是“骏奔走”的,是“秉文之德”的,而又虔诚地“对越在天”,于是通过他们,使文王之德得到了更生动、更具体的表现。这种表现方法,比起正面的述说,反而显得更精要、更高明一些。

一般说来,《大雅》、《颂》中的语言大都比较板滞、臃肿或枯燥,缺乏鲜明、生动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此篇,由于作者具体写了人,写了助祭者和与祭者,所以语言虽少而内容反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含蓄,字里行间也充溢着比较真切的感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愚谓此正善于形容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文章虚实之妙,不于此可悟哉?”这应该说是独具只眼之论。

2.《诗经》最有名的是哪几篇

你好。

《诗经》四始:《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关雎》冠于诗三百之首,说明对他的评价很高。

国风之《邶风 击鼓》因有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历世铭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使《卫风 淇奥》使人念念不忘。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使《木瓜》不逊于【投桃报李】(《大雅 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让《郑风 风雨》家喻户晓。

教人处世当如《小旻》之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 采薇》、《小雅 鹤鸣》、《小雅 常棣》、《小雅 伐木》、《巷伯》、《硕鼠》。

这就是《诗经》,伟大的诗经。

3.诗词和古微是什么意思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古微则是指古代言情微小说。

“诗”: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目的在于教益)(诗贵自然而又不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诗歌”: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现在统称为诗歌。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诗歌是人和自然的和声,是献身者的语言,诗歌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提炼,它不是什么只有少数享有特权者才能领会的非凡之物。

4.【《诗经》是怎样搜集的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诗经》的流传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

5.介绍一下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评价与影响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现在对诗经的研究更多用来考察古今音韵的不同,或者用来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而古今研究《诗经》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

6.三光日月明

上联:三光日月星。

原对:四诗风雅颂。 此联有很多形式。

要求第一个数字不能是三,后三字必须是并列的词。 但花花以为此联当为: 上联:四始风雅颂; 下联:三光日月星。

此上联原来作‘四诗风雅颂’相传为【宋】王安石和刘贡父所对。四诗即《诗经》,一说《诗经》分为风、大雅、小雅、颂。

所以说四诗风雅颂。另一个说法是《诗经》有毛、韩、鲁、齐四家(为汉时注解《诗经》的四家学者),所以是四诗。

但花花前日见《净花集》里记载此联当为‘四始风雅颂’,但集里只指出‘诗(平)’对‘光(平)’平仄不合,当为‘始(仄)’字;花花本着对吴进三先生的尊崇,想必此改必有缘故,绝不是像:“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一样只是合律的缘故,故翻了翻书,原来此说并不仅仅是《净花集》里提出,古人早已对此联提出类似的质疑,诗经确实有六义、四始;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四始是指《国风》的《关睢》;《小雅》的《鹿鸣》;《大雅》的《文王》以及《周颂》的《清庙》。

故此当为该对原对。 原文: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诗大序》本其说谓:“《诗》有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国风》之始 《关睢》,《小雅》之始《鹿鸣》,《大雅》之始《文王》,《颂》 之始《清庙》,是谓四始”。 1:《诗经》的六义和四始:《诗大序》本其说谓:“《诗 。

2: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3:在儒学传授过程中,关于《诗经》有所谓“六义”、“四始”、“ 4:《诗论》第十五力驳郑渔仲说,以为“诗之切学者二,义理、声歌,而乐不与。徒以诗为乐之用,则诗与乐皆失其体。”

虽程氏旨在申孔子“诗教”之说⑥,主以四始六义⑦, 5:明诗第六 大舜云 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 其他论据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而在收集这些论据的同时,我发现关于‘四诗’的说法并未在古籍出现,一般都只伴随此联一起,所以,我认为关于‘四诗’的解释是后人解释此联的孳生物。

因此在此贴出此联,望有其他的观点的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联:三光日月星。

原对:四诗风雅颂。 古对:一阵风雷雨。

古对:四德元亨利。 又有的说是辽使以此联来欺大宋无人能对,但是苏轼便以四诗对出。

接着二人同行,刮起一阵大风,苏轼即对出:‘一阵风雷雨’。接着又对出:‘四德元亨利’;‘四德元亨利贞,出自《易经》。

’辽使惊问:“那个贞上那了?”苏轼曰:“此为先皇忌讳,故臣不敢言。”原来苏轼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的父亲宋徽宗姓赵名祯。

古人是不能直言君王的名讳的。所以他不将‘贞’字入联,不但对的工整而且构思很妙!所以是个妙对!所以这个故事说明对奇联工整自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去解释;所谓『文足于饰非』正是这个道理。

上联:三强韩魏赵。 古对:九章勾股弦。

‘九章勾股弦’为华罗庚所对。上联为:‘三强韩魏赵’。

为1953年钱三强率团出访时所出;上联嵌入钱三强的名字,下联嵌入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上联的意思指战国时晋国被瓜分为韩、魏、赵三国,后来这三国都成为战国七强之一;下联的意思是勾股定理出自中国古算经《九章算经》里面!无论字意都应属最工整的一个联。

上联:三绝诗书画。 古对:一官归来去。

而‘一官归来去。’为【清】郑夔对友人所出的。

上联是:‘三绝诗书画。’指的郑夔在诗书画的造诣;下联的‘归去来’出自【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赋。

并寓意郑夔对名利的洞悟。 《野叟曝言》第一百一十八回载: 文素臣又以“三光日月星”试鳌儿。

鳌儿竭力搜索,不能成对,羞得面红耳赤。索臣因以东坡二对示之。

鳌儿笑道:“孩儿要对得切当,专在天文地理上去思量,故想不出。若‘四诗风雅颂’可对,则‘六脉寸关尺、一牢牛羊豕’,俱可对也。

再通融些,则‘一门公卿长、九章勾股弦、五府佥同督、六曹郎员主、九赋上中下、五音清平浊、六子长中少、百年幼壮老’,俱可对矣。孩儿想来,只有‘六爻天地人’可对,无奈平仄不调。

‘九族父母妻’,亦犯此病。若‘四德元亨利’可以取巧一时,则本朝无子男之爵,‘五等公侯伯’亦可对矣。

北方无入声,向北人可对‘四声平上去’矣。吴无君,无大夫,向我们吴人可对‘五音角徵羽’矣。

再迁扯些,则调谑没心肝人,可对‘五脏脾肺肾’;调谑没面目人,可对‘五事言思听’;调谑没黑白人,可对‘五色青黄赤’矣。孩儿不信苏东坡这样的人,对出这样不切当的对来。”

7.不遮三光日月明什么意

此上联原来作‘四诗风雅颂’相传为【宋】王安石和刘贡父所对。

四诗即《诗经》,一说《诗经》分为风、大雅、小雅、颂。所以说四诗风雅颂。

另一个说法是《诗经》有毛、韩、鲁、齐四家(为汉时注解《诗经》的四家学者),所以是四诗。但花花前日见《净花集》里记载此联当为‘四始风雅颂’,但集里只指出‘诗(平)’对‘光(平)’平仄不合,当为‘始(仄)’字;花花本着对吴进三先生的尊崇,想必此改必有缘故,绝不是像:“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一样只是合律的缘故,故翻了翻书,原来此说并不仅仅是《净花集》里提出,古人早已对此联提出类似的质疑,诗经确实有六义、四始;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四始是指《国风》的《关睢》;《小雅》的《鹿鸣》;《大雅》的《文王》以及《周颂》的《清庙》。 故此当为该对原对。

原文: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诗大序》本其说谓:“《诗》有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国风》之始 《关睢》,《小雅》之始《鹿鸣》,《大雅》之始《文王》,《颂》 之始《清庙》,是谓四始”。

1:《诗经》的六义和四始:《诗大序》本其说谓:“《诗 。

2: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3:在儒学传授过程中,关于《诗经》有所谓“六义”、“四始”、“ 4:《诗论》第十五力驳郑渔仲说,以为“诗之切学者二,义理、声歌,而乐不与。 徒以诗为乐之用,则诗与乐皆失其体。”

虽程氏旨在申孔子“诗教”之说⑥,主以四始六义⑦, 5:明诗第六 大舜云 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

其他论据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而在收集这些论据的同时,我发现关于‘四诗’的说法并未在古籍出现,一般都只伴随此联一起,所以,我认为关于‘四诗’的解释是后人解释此联的孳生物。

因此在此贴出此联,望有其他的观点的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联:三光日月星。

原对:四诗风雅颂。 古对:一阵风雷雨。

古对:四德元亨利。 又有的说是辽使以此联来欺大宋无人能对,但是苏轼便以四诗对出。

接着二人同行,刮起一阵大风,苏轼即对出:‘一阵风雷雨’。 接着又对出:‘四德元亨利’;‘四德元亨利贞,出自《易经》。

’辽使惊问:“那个贞上那了?”苏轼曰:“此为先皇忌讳,故臣不敢言。”原来苏轼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的父亲宋徽宗姓赵名祯。

古人是不能直言君王的名讳的。所以他不将‘贞’字入联,不但对的工整而且构思很妙!所以是个妙对!所以这个故事说明对奇联工整自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去解释;所谓『文足于饰非』正是这个道理。

上联:三强韩魏赵。 古对:九章勾股弦。

‘九章勾股弦’为华罗庚所对。上联为:‘三强韩魏赵’。

为1953年钱三强率团出访时所出;上联嵌入钱三强的名字,下联嵌入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上联的意思指战国时晋国被瓜分为韩、魏、赵三国,后来这三国都成为战国七强之一;下联的意思是勾股定理出自中国古算经《九章算经》里面!无论字意都应属最工整的一个联。

上联:三绝诗书画。 古对:一官归来去。

而‘一官归来去。’为【清】郑夔对友人所出的。

上联是:‘三绝诗书画。’指的郑夔在诗书画的造诣;下联的‘归去来’出自【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赋。

并寓意郑夔对名利的洞悟。 《野叟曝言》第一百一十八回载: 文素臣又以“三光日月星”试鳌儿。

鳌儿竭力搜索,不能成对,羞得面红耳赤。索臣因以东坡二对示之。

鳌儿笑道:“孩儿要对得切当,专在天文地理上去思量,故想不出。若‘四诗风雅颂’可对,则‘六脉寸关尺、一牢牛羊豕’,俱可对也。

再通融些,则‘一门公卿长、九章勾股弦、五府佥同督、六曹郎员主、九赋上中下、五音清平浊、六子长中少、百年幼壮老’,俱可对矣。 孩儿想来,只有‘六爻天地人’可对,无奈平仄不调。

‘九族父母妻’,亦犯此病。若‘四德元亨利’可以取巧一时,则本朝无子男之爵,‘五等公侯伯’亦可对矣。

北方无入声,向北人可对‘四声平上去’矣。吴无君,无大夫,向我们吴人可对‘五音角徵羽’矣。

再迁扯些,则调谑没心肝人,可对‘五脏脾肺肾’;调谑没面目人,可对‘五事言思听’;调谑没黑白人,可对‘五色青黄赤’矣。 孩儿不信苏东坡这样的人,对出这样不切当的对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