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谒金门》诗词赏析】谒 金 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赏析:这 首 词,妙 在 “吹 绉 一 池 春 水”.南 唐 中 主 之 所 以 对 这 句 好 词 出 自 冯 氏 之 手 有 点 醋 意,是 因 为 他 感 受 到 了 这 个 佳 句 的 绝 妙 之 处,不 仅 在 写 景 真 切,观 察 入 微; 而 且 在 于 以 灵 动 之 景 牵 灵 动 之 情.对 于 在 花 园 香 径 中 玩 耍 的 女 子 来 说,那 吹 绉 的 不 是 春 水,而 是 春 心.吹 得 春 心 荡 漾 的 不 是 风,而 是 鸳 鸯 成 双 成 对、交 颈 相 亲 的 情 态.所 以 她 不 知 不 觉 地 把 手 中 的 杏 花 揉 碎 了,头 上 的 玉 簪 快 掉 下 来 也 不 去 管 它,心 中 想 到 的 是 自 己 心 上 的 人 儿 现 在 何 何 时 才 会 回 到 自 己 身 喜 鹊 的 再 次 鸣 叫,又 勾 起 她 的 期 待,但 谁 又知 道 新 的 期 待 不 是 新 的 失 落 谒金门 风露底.石上岸巾愁起.月到房心天似水.乱峰清影里.此去登瀛须记.今夕道山同醉.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2.谒金门 冯延巳 这首宋词的赏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样清新明丽的词句,令人心神摇荡,让人仿佛置身春风绿水之间,这词句就出自宰相词人冯延巳手笔。 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南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宰相。工诗,尤喜乐府词,其词思深辞丽,韵逸调新,风格衰美。在他之前,“花间派”统治着词坛。他们的词,大都写男欢女爱、妇女容貌,题材狭窄,词风香艳,充满浓重的脂粉气。冯延巳的词逐渐摆脱了花间派词人对妇女容貌、服饰的描绘,而转向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也不象花间词人那样雕琢堆砌,比较清新流畅。他和李煜为首的南唐词人群,被后人称为“婉约派”。以区别于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 冯延巳《阳春集》中名气最大的要数[谒金门]这首词。它一问世,就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赏识。请看他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suī)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是一首女子怀春词。首二句写景。一个“皱”字形象地再现一池春水因微风拂过而在瞬间泛起层层涟漪的生动景象,可称为“词眼”。景中又寓有人情。唐诗中有“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的妙喻,此则大异其趣,以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写出独处深闺的女子春心萌动的微妙情态。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节,焉能不心生波澜、春情荡漾?这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起调两句景中见情,以下便推出了景中之人。一位怀春的女子漫步池畔溪边。她在芳香四溢的幽僻小径里,手中揉搓着红艳的杏花,逗引那双双对对的鸳鸯。一个“闲”字透露出她面对春光、百无聊赖的心理情状。逗引鸳鸯之后,她又来到养鸭的栏杆边,却无心观看鸭斗之戏,而低头沉思默想。心却不知飞向何处。以至连插发的碧玉簪歪斜着将要坠地也毫无知觉。这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把人物心有所思、神情迷离的状况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看似平静,实则躁动不安。 那么她的心病究竟是什么呢?“终日望君君不至”,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上述的一切活动,都是假象,词到此才揭出真情,布局立意十分巧妙。更妙的是结句“举头闻鹊喜”,失望中又陡然生出新的希望,而它来得又似乎过于突然和虚渺,笔意一波三折,有如神助。 全词以人物的动作、细节揭示内心世界,这是冯延巳词的特色,也是这首闺情词历久传诵不衰的原因。 冯延巳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北宋词作的大家晏殊、欧阳修等都学过他的词。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4.朱淑真写的宋词谒金门.春半中.愁来天不管.语言浅近而打动人心1:请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仅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凄清、寥廓(阔远)。(2分。每点1分) 小题1:形象地表现了夜露之重,也渲染了离别的伤感。(2分。每点1分) 小题1:“目断秋江”实写目送友人远去时的景象(1分),“潮来风正急”是虚写(想像)友人到达时的景象(1分)。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担忧)之情(2分)。 小题1:答“凄清”、“阔远”两个角度的同义词即可。 小题1:“夜露重”、“离别的伤感”两个角度各1分;另答“想象奇特”也可得1分。 小题1:虚(想象朋友到达时的“潮来风正急”景)、实(朋友走时的“目断秋江”景)的说明各1分,对朋友的关切、担忧等类似情感正确均得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拟人 燕子(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 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第一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和意象。“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燕儿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燕子归来,本应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但现在却是“愁不语”,为什么呢?原因是“旧巢无觅处”。借燕子来写自己的愁苦,“愁”字表明拟人修辞。 这里以燕子旧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春仍归来。 人无归处,作者大概是当时沦陷区里的人而流落他乡的,因而不胜悲凉之感。所以是借燕子来表明人物归处的。 第二题考查的构思技巧。下片“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玉关”,原指玉门关,在甘肃。 “玉关”一向泛指边塞。“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玉楼歌舞”,则是对昏君佞臣、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生活的典型写照。由于南宋统治者整日沉缅在荒淫的生活中,不思收复失地,所以诗人最后以辛辣的讽刺结束全篇:“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既然收复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若东风能将胡尘吹去,则东风便可被封为万户侯了。 末句讥讽抗敌之!“侯万户”,“侯”,封侯。封万户侯,是享有万户人家的封邑的收入。 所以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7.《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宋词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