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格律淘宝

1.如果古代有淘宝,唐诗宋词会怎样

小伙伴儿们,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古代有淘宝,那唐诗宋词起码得有一半是描写等快递心情的,就比如:关关雎鸠,淘宝可求。

窈窕淑女,君子包邮…… # 如果古代有淘宝,唐诗宋词应该会这样写 # ☸ ☸ ☸ ☸ ☸ ☸ ☸ ☸ ☸ ☸ ☸ ☸ ☸ ☸ ☸ ☸ ☸ ☸ 嗯,难怪古代文人爱尽江南 那是因为,江浙沪包邮啊。

2.宋词词牌宋词有词牌,请写出四个常见的词牌名

词牌名大集合渔歌子: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潇湘神:又名《潇湘曲》。

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3.什么是诗词格律的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 曲相对而言的。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 故又称北曲,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 的带过曲等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 令、中调和长调。

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在语言方面,既有一 定格律,又有口语的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方 面,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 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 的说法。

4.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格律”与“束缚” 既然要写旧体诗词,就要以格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格律写诗填词;既然不讲韵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风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只凑足字数而不顾格律。

当达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适当的地方作适当的突破。 所谓“字有定声”,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写诗填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就达到目的了。

至于已丧失的曲谱,要遵循也没有依据,自然无法做到。 初学者切忌“未学走路先学飞”。

记得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位仁兄为他自己所写的不押韵所谓“七律”辩护:“八句一首,七字一句,这就是‘七律’。”我当场帮他作了补充:“还有五个韵!”引来哄堂大笑,仁兄还不知道人们笑啥! 3、关于“一东,二冬”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也在发展变化,就诗韵而言,古往今来有“广韵”、“平水”、“新韵”等。

一般应用的诗韵,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共106部。可到了现代,有人把诗韵归纳为不足原来的10%,秦似的《现代诗韵》就总结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13部,其中,不仅“东”、“冬”(韵母ong)合成一部,连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都兼并了,实际上并不实用。

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东”部还是“冬”部,尾韵为ong者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韵母在古代有区别而在现代没区别的部分字分别收进“东”、“冬”两部外,还有把韵母eng的字(如逢、缝、蜂、烽、峰、丰等)收进“冬”部。

当然,个别韵母为eng的字(如风、枫、冯等)也收进“东”部,依据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它们的读音在古、现代还是有区别的。 4、入声字如何分辨? 填词需要分辨入声字,因为不少词谱都强调用入声韵,如“石州慢”、“雨霖铃”、“忆秦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华南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如果你讲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声字就比较麻烦,必须靠查字典或辞书来解决。

在古汉语里,“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一部分归于阴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归于阳平(如“则、国、读、佛”等),一部分归于上声(如“辱、北、角、铁、雪”等),还有一部分归于去声(如“色、迫、入、欲”等)。 就普通话来讲,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变为一律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

“白日依山尽”的“白”,还有“黄河入海流”的“入”,按古声都是入声,但这并非“五绝”所要求的。 这里只要是仄声就行,没必要讲究入声 。

5.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6.诗词格律大全

《中华词谱举要》中收录常用词牌52个,为了缩短篇幅,用横排方式,竖排时以逗号和句号分行,顿号在句子之中。

单调只有一段叫一片,双调有两段分上片、下片。有括号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放宽处,作者自定。

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押韵字(韵脚),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转韵字。1.十六字令(单调.16字),又名《苍梧谣》、《归字谣》,押平声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忆江南(单调.27字),又名《江南好》、《望江南》。

要求第3、4句对仗,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3.渔歌子(单调.27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4.捣练子(单凋.27字),要求开头两个3字句对仗,押平声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5.调笑令(单调.32字),要求第2句重叠第1句、第7句重叠第6句,共用3韵可以不相同,中间转韵: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6.如梦令(单调.33字),要求5、6两个两字句与第4句最后两字重叠,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7.长相思(双调.36字),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和下片的前两个3字句的后两个字重叠,押平声韵: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8.生查子(双调.40字),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9.浣溪沙(双调.42字),上片和下片第1句平仄排列不同,要求下片前两句对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0.采桑子(双调.44字),又名《丑奴儿》,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下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也可以部分字重叠),押平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1.菩萨蛮(双调.44字),上、下片不同,上片和下片前两句用仄韵、后两句用平韵,不要求韵部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12.巫山一段云(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相同,可各用一韵,亦可不在同一声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3.卜算子(双调.44字),又名《百尺楼》、《楚天谣》,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14.减字木兰花(双调.44字),简称《减兰》,上、下片格律相同,共用两仄两平韵,各韵不必相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5.诉衷情(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16.忆秦娥(双调.46字),上、下片不同,上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下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押仄声韵: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17.清平乐(双调.46字),上、下片格律不同,上片用仄韵、下片用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8.人月圆(双调.48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