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大的著名翻译家有哪些北大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臧仲伦教授 他翻译出版的俄罗斯经典作家有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经由他翻译出版的俄罗斯经典包括《驿站长》、《钦差大臣》、《往事与随想》(合译)、《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死屋手记》、《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伊万•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大雷雨》、《切尔卡什》等等,总计约一千万字。另有二百五十万字的译作由于各种原因未予出版或尚待发表。 此外,臧先生还分别为曹靖华、巴金、朱海观、王汶、郭奇格、朱祖荣和芳信等七位翻译名家校阅翻译作品,它们包括《铁流》、《往事与随想》(第一、二卷)、《罪与罚》、《白痴》、《一江春水》、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总计约二百五十万字。 法国文学翻译家北大教授闻家驷 先后参加了《欧洲文学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法国文学条目的编写工作。翻译出版了《雨果诗选》、《雨果诗抄》和《红与黑》。闻家驷先生的这些成果对后人的教育和对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2.介绍一下写《译余偶拾》的杨宪益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 -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0日;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 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此外他还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薛鸿时译,印刷10000册。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3.《红楼梦》如何译成英文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红楼梦》,译者是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杨宪益出生在天津,杨家是清末民初官商世家,与李鸿章、袁世凯关系极近,曾经权倾朝野,富可敌国。杨宪益在天津新学书院高中毕业后赴英国牛津留学,与钱钟书是同学,也正是在牛津结识了戴乃迭(格拉蒂丝·玛格丽特·泰勒),确定了人生之路的方向。 50年代初,杨宪益夫妇接到外文出版社邀请,来到北京,以惊人的速度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红楼梦》,另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 自此之后,戴乃迭与杨宪益合作翻译了《楚辞》《离骚》《史记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传奇》《宋明平话小说选》《长生殿》《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迅选集》《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名著。 80年代,杨宪益主持翻译“熊猫丛书”,将《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张贤亮等人的作品译成英文。杨宪益也成为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4.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徐光启百:《几何原本》 李之藻:“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与徐 、李 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严复 信、达、雅 梁启超 “通学、通文” 马建忠 “善译”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度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鲁迅 :“宁信而不顺” r 胡适、 林语堂:《知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道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 “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内等等 朱光潜、梁实秋、茅盾 “意境说” 傅雷 “重神似不重形论” 钱钟书 “化境论” 焦菊隐 “整体论” 王左良 ”新时期翻译观 “ 许渊冲 ”新译论” 《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 叶君健 “精品论” 杨宪益红楼梦、容离骚 5.跪求:这首英译诗的原文(转载)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林语堂英译,文见《不亦快哉》第18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Sorrow 少年不识愁滋味, In my young days, 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爱上层楼,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爱上层楼,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为赋新词强说愁。 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而今识尽愁滋味, And now I'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 欲说还休。 And can't find a word, 欲说还休, And can't find a word, 却道天凉好个秋 But merely say, “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 6.给我列举一些有汉译英作品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汉译英作品,不要给我1 杨宪益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1947,南京独立出版社 离骚(楚辞)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屈原(话剧)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雪峰寓言 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唐代传奇 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王贵与李香香(诗歌)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长生殿(戏剧)与戴乃迭合译,1955,外文出版社 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1956,人文出版社 宋明平话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6,外文出版社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与戴乃迭合译,1957,人文出版社 汉魏六朝小说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关汉卿杂剧选 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史)与戴乃迭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76,外文出版社 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1978—1980,外文出版社 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彷徨(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三部古典小说节选 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聊斋故事选 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汉魏六朝诗文选 与戴乃迭合译,1986,《中国文学》杂志社 2 许渊冲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7.“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的出处1、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古希腊、古罗马,与吾邦《诗经》所代表的西周至春秋一起,是我最神往的初生天地;“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是我收集这方面书籍的总题识。 这两句诗出自奇才爱伦坡的《致海伦》,但却是一个绝佳的误译。它们与原诗句子结构有出入,手头另几个译本皆非如此(曹明伦译的三联社两大册《爱伦坡集》作“已令我尽赏 / 从前希腊的华美壮观 / 和往昔罗马的宏伟辉煌”,名家李文俊则译作“带我 / 回到希腊的熠熠光华 / 和古罗马的气魄”,等等)。忘了在哪里看过,有人曾指出这译文已非作者的原意及其诗的风格。不过这并无碍我的喜爱和它们的流传。我最早看到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剑桥艺术史》的《希腊和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分册(一九九О年一月一版),在苏珊伍德福特著、罗通秀译的“希腊和罗马” 卷首,题引了此诗,即作此译,一见神迷。从该卷《导言》和《结束语》反复出现这两句话来看,我怀疑是出自苏珊伍德福特或其所引的英译,而为罗通秀转译,遂有了钱钟书说的翻译途中的损伤。但,管他呢,与爱伦坡无关又何妨,就算是英或中译者的再创造吧,却是与古希腊、古罗马精神风貌极为契合的大手笔,文句里的那种气派、气魄、气象、气度,我一直为之激动地喜欢。也正因其至为简洁、传神,自此传播,如湖南美术出版社早几年出的一套“失落的文明”丛书,里边徐庆平等著的古希腊、古罗马两种,即迳题为《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文明的普及读物鱼龙混杂,我对这两本书的水平并不抱奢望,购之就仅仅因其书名与我心意相通。另外,作为滥觞的那本《剑桥艺术史》,是我大学年华最后的美好记忆之一,不说内容和那诗句,仅其印刷用纸、大量图片,在当时、尤其对一个穷学生而言就称得上精美奢华,囊中羞涩而又心动挂牵,最终舍弃了其他一些书购之,那油墨书香在最后一个夏天散发着,让我陶醉。) 爱伦坡所致的海伦,是“爱琴时代”“迈锡尼文明”的著名神话传说。那场真真正正惊天地泣鬼神的特洛伊战争,有西方文艺史上第一位天才荷马留下两部史诗记述之,《伊利亚特》、《奥德修纪》,这两部西方文学最早的壮阔吟唱,是对古希腊的史前史之记忆,也是古希腊文明开端的成果,历来中译不绝,傅东华、徐迟等皆曾为之。我书架上的前者是陈中梅译本(花城出版社),译者认为,该书“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首先教我们看到……人生的渺小和伟大。”后者则为杨宪益译本(中国工人出版社),译者特意不采用与原著对应的诗体译法:“原文的音乐性和节奏在译文中反正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用散文翻译也许还可以更好使人欣赏古代艺人讲故事的本领。”——这是“知”与“智”的通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