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大家都说说阜阳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典范吧阜阳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在历史上,位于淮河中游北岸的阜阳,不仅是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而且也是个“襟带长淮、东连三吴”的交通要冲。 阜阳拥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包括春秋战国“三子”(老子、庄子、管子)、魏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华佗、陈抟等在内的众多古代名人。宋代文坛的“顶尖高手”,如欧阳修、苏轼、杨万里、黄庭坚、晏殊、周邦彦等都曾在这里做官,留下了大量称颂阜阳的优美诗篇。 执唐宋八大家“牛耳”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归根”于此,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并没有魂归江西故里。 当初,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的时候,尤喜欢颍州西湖,并写诗赞之曰:“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晚年后,他又自号“六一居士”,长期居留于此。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66岁的欧阳修卒于颍州西湖(现阜阳西湖)私第。数百年来,欧阳修的子孙依旧繁衍在皖北大地,人数已达数千。 历史上的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难分伯仲。宋代诗人杨万里说:“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与罗浮”,汝颍即是指今天的阜阳。 曾在阜阳为官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感叹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明代《正生颍州志》载:“西湖身三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大清统一志》云:“颍州西湖名闻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古今称颂颍州西湖风景之美的诗篇多达259篇。 阜阳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 一、民歌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 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二、曲艺 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 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 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三、舞蹈 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 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 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打玉扇:表现1对青年夫妇在赶会途中发生的趣事,二人载歌载舞,反映出青年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满。 花鼓灯:早在宋代就在阜阳流传,属安徽省三大花鼓灯流派之一。 其表演形式是:由“领伞”引出“鼓架子”(男演员)和“兰花”(女演员),上场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队形。传统的队形有走四门、五朵花、三引场、蛇蜕壳、别篱笆、满天星、二龙吐须等,全场队形变化均由领伞指挥,节奏欢快、气氛热烈。 四、文化活动 阜阳的传统庙会和民间灯会也是一条色彩斑斓的群众文化活动风景线。传统庙会除开展大型民间商贸活动 外,也利用庙会唱大戏、演杂技、说曲艺、玩杂耍等。 阜阳有名的灯会有界首灯会、颍州灯会、沙河灯会等,颇受群众欢迎。 五、戏曲 淮北梆子本称梆剧,又称高梆、土梆。 其源系秦腔传入阜阳后吸取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及民歌小调,逐渐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剧种。 今年是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阜阳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 全文来自: /read.php?tid=41917。 2.阜阳人什么性格想当年我在合肥读书的时候,阜阳老乡很多,到了周末,不认识的外校男孩也会跑到宿舍里告诉你,我是***的同学,都是阜阳老乡,谁要是敢欺负你,找我们老乡,非毁了他不可!口气大的对面男生都能听见呢!阜阳男孩子身后总是会有亭亭玉立的温柔的江南女孩跟着,他们大都是俊朗阳光豪爽型的。阜阳学生在外的名声誉多毁少,因为很多外地人都会羡慕阜阳人的团结,大方呢,阜阳学生大都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成绩优秀,! 阜阳地处淮北平原,这里有黄河淮河带来的深厚的黄土层。由于土地肥沃,这里很早就形成了相当高的农耕文化,在这里,你走上半天也看不出地势的起伏,无论你向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平坦的黄土地。世世代代生息于此的阜阳人,性格中当然会有大平原般的豪爽,宽广,与粗犷。 安徽卫视《城市夜空》曾经这样评价阜阳:“在安徽,阜阳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城市,不仅因为它城市大,人口多,还因为阜阳人的性格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人的好客、豪爽,而且个个喝酒是海量……据说一般人来阜阳轻易不敢喝酒……阜阳酒风盛,大排档似乎更能张扬人们豪爽的个性,肉是大块,酒是论桶,不是说,麻雀到了阜阳都能喝四两吗?喝啤酒,那就是小意思了。” 在阜阳,兄弟们的感情如何,是在酒桌上见分晓的,如果谁在酒桌上遮遮掩掩,那他肯定不是阜阳人。而且阜阳人喝酒是从不赖账的,用当地的方言说是“喝死掖个熊!” 其实不难年看出,这种豪爽和排场是比较容易滋生腐败的。阜阳有句老话叫“酒桌上办好事”,在酒桌上产生的腐败,很多往往就来自于阜阳人性格中的好面子与逞强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受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淮北汉子性格中最大弱点是不够理智,有时盲动”(引自新华网《八问阜阳》)。而这种不理智的表现之一就是攀比,讲排场,这些是中国人传统弊病,而在阜阳犹为严重。 阜阳原市长肖作新被判无期徒刑后说过:“我摔这个跟头是有个过程。阜阳有个风气,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朋友都不会空手,送钱,送物是常事”。官员与老百姓一样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但是官员的言行举止是必须在制度框架内的,而在阜阳这种文化背景下制度是极易让人遗忘的。迎来送往的传统礼节从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了少数自律意识差的官员滑向腐败的纽带了。 阜阳人在外容易抱团,因为阜阳人在家就是信奉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阜阳农村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生孩子,而且是生了儿子最开心,越多越好。国家的计生政策管着呢,那就偷着生,躲着生,甚至罚着生。在江南,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而阜阳在文明开化这么早的地方,脑筋怎么就这么死板呢?不知道人多多花钱吗?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这正是“人多好办事”的中原传统思想根植于当地人头脑中的表现。 其实,阜阳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原地带。 由于“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回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地理原因,阜阳的文明开化相当早,在西周时期阜阳就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县沈子国,颍上的慎。秦统全国后在阜阳没“汝阴县”。1977在这时里出土了《诗经》汉简,这种《诗经》的版本和“毛,齐,韩、鲁”四家的内容不大一样的。后来在阜阳还出土了《易经》的简帛,由于“经学是先秦当地文化共享的精神资源” (引自“武汉第二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闭幕词”)。可想而知经学在这里流传是相当早的,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深远,传统的理学也就流淌在每一位阜阳人的血液中。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使得阜阳人孝顺父母的表现就是多生儿子了! 由于近几年的一些事,使全国人民记住了阜阳,遗憾的是这些全是给阜阳带来负面效应的,比如王怀忠等贪污腐败案件,“大头娃娃事件”,近年案发的“白宫事件”等,这些事件一度让阜阳人名声狼藉,让阜阳人蒙羞。 其实外界人大都是通过媒体报道认识的阜阳,很多人并不了解真实的阜阳,就拿“大都娃娃事件”来说,导致婴幼儿病发的十几种劣质奶粉没有一种产自阜阳,那些标识齐全的奶粉只是价格比名牌奶粉便宜一些,而广大低收入的农民哪里知道其真实的质量呢,最终让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也让阜阳成为所谓“制假售假”的代名词。现在包括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品牌奶粉都被查出致病添加剂,可见,不止在阜阳,哪里的人们都逃脱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利欲熏心的商家的算计啊! 3.什么阳竹简是西汉初期的简阜阳竹简是西汉初期的简册,1977年在阜阳城西南的汝阴侯墓中发掘出土。 内容包括《苍领篇》 、《诗经》 、《周易》 、年表、大事记、杂方等。其中《苍领篇》 已整理出540 多字,是该书亡佚千年之后的最大发现,对研究秦汉文字价值甚高。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竹简,其珍贵之处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竹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就内容而言,则医药卫生、童蒙教育、天文计算、星相卜卦、天干地支、行气养生、建筑工程、器物制造、农产品加工、相狗术等无所不涉。在国内汉简发掘史上实属罕见。 第二,史料价值高。在阜阳竹简所存的典籍中,有些属首次发现,为史籍所未载;有的是只闻其名,而原本早已亡佚;有些即使有今本存世,但字句也多有不同。 第三,书法精湛。在国内历年出土的竹简中,阜阳竹简书法是被专家公认最为优美的一种。 阜简文字墨书,且各种书籍字体各不相同。 有的飞龙走蛇(《诗经》)、有的刚劲有力(《苍颉篇》)、有的温文清秀(《楚辞》)、有的粗犷奇崛(《大事记》)、有的飘逸俊美(《年表》)、有的严谨端庄(《作务员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及书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4.阜宿方言如何发音皖北具有灿烂的人文传统和优秀的文化底蕴。开展语言文字研究对于皖北文化的开发与宣传具有积极的意义。 阜宿方言研究: 方言是语言历史演变的活化石,阜宿方言隶属北方方言,介于北方主体方言和江淮次方言之间,其独特地理位置预示着阜宿方言中必然有大量的过渡语言现象,这些过渡现象恰恰可以反映语言历史变化中的形态。故此展开阜宿方言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一)揭示地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品位。阜阳宿县在历史上都曾是风起云聚之地,这些风云现象背后肯定蕴藏着传统人文的必然性,通过方言这个语言历史的活化石,通过对该地区独有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研究,必然能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阜宿地区民风、民俗以及民众的深层心理结构。 (二)补足完善汉语史研究。阜宿方言中大量的俗语可以补正汉语词汇史研究,为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语词解释提供线索和证据。新近学术界提出开辟汉语史研究第二战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国尧先生语)正是努力将文献语言研究和方言研究结合起来;方言语法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对阜宿方言的语法研究能帮助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的理解,对其来源和发展提供解释:语音系统、语流(连读变调、句调)的研究又能对普通语言学提供新的成果。 阜阳师范学院于此一领域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前期成果主要有《阜阳市志·方言部分》、《阜阳通史·方言》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若能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会有更多更有影响的成果面世。另外,我院乐玲华副教授在这一领域早已进行了系列探索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阜宿地区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声调一一兼评一句声调类推口诀》,载《大学语文》1984年第4期;《阜阳地区方言“子尾词”的初步考察》,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阜阳方言中双亲称谓的社会差异及其成因》,载日本《亚州语言文化研究》第35期,1988年第3期(该论文1992年获安徽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临泉县志·社会编·方言》(黄山书社,1993年2月版)。 阜阳汉简研究: 阜阳汉简为1977年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汉简文献,计6000余枚,现今的研究成果只有胡平生、韩自强的《阜阳汉简诗经研究》,其中的《周易》、《仓颉篇》等其他文献尚未有人集中研究,本课题着意进行对其文字的形态历史演变以及对阜阳文化的影响作一番深入地探讨,计划与阜阳博物馆(国内著名的简帛研究机构)联合,对尚未利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考镜文字源流,对其文献学价值、文化内涵作深刻探讨,此课题研究对于汉语文字学史以及提升皖北的历史文化品位有极大的价值。 5.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这句诗的意思是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该句出自先秦佚名《诗经》中的《小雅·蓼莪》,其原文如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白话文释义: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扩展资料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 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6.出土文献中的早期思想典籍对认识、理解孔子儒学有何意义但相对而言,出土简牍、帛书往往与古籍、古书关系更为密切,甚至 本身就是先秦两汉的典籍遗存,因而常具有尤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各地的大规模建设,出土简牍、帛书的发现频 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内涵、价值也越来越突出。这其中,与孔子 儒学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早期思想典籍有:1959年发现的甘肃武威汉简,内有《仪礼》篇章。 1973年发现的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内有大量《论语》篇章,此外尚 有《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及《保傅传》,与《孔子家语》《大戴礼记》 和《说苑》等有密切关系。1973年底至1974年初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内有《周易》 经传多篇,又有古佚书《五行》一篇,为思孟学派作品,古佚书《春秋事 语》16章,与《春秋》三传、《国语》有一定关系。 1977年发现的安徽阜阳汉简,有《诗经》多篇,《易经》多篇,此外,仗京丈化幸记尚有古书篇题木牍一块,与《孔子家语》关系密切。1993年发现的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简,其中儒家类简有《缁衣》《五行》《性自命出》《六德》《尊德义》《成之闻之》《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等篇,以及《语丛》(一)、(二)、(三),与子思学派关系尤为密切,内容多可与《孔子家语》《论语》《礼记》《孟子》《说苑》等对应。 1994年购于香港古玩市场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时代与郭店楚简相近,截至2012年底,已整理出版9册。其中与孔子、儒家关系密切的有《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即郭店简《性自命出》)《民之父母》《子羔》《从政》《昔者君老》《周易》《中弓》《内礼》《相邦之道》《季庚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孔子见季桓子》《天子建州》《史菌问于夫子》等。 既多可与《周易》《诗经》《仪礼》《礼记》《孔子家语》《论语》等传世典籍对应,同时又存有很多珍贵的佚书佚篇。2008年7月人藏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简,时代与郭店竹简相近,截至2014年底,已整理、公布4册。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尚书》《逸周书》类文献,有《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滕》《皇门》《祭公之顾命》《说命》(原简题为“傅说之命”)等篇,是学者重新认识、思考《古文尚书》问题的重要新材料。 这些珍贵的早期典籍,为孔子儒学研究提供新证据,带来新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第一,与传世文献的对读,往往会更有效地解决文献释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7.《诗经》是在怎样的背景创作出来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据记载,《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4到3年左右(前1113 ~前1112年)。 《诗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 据《左传》记载,陈灵公**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年),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i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乐工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摇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作品往往必须经过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入选。 除了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去,乐谱就此亡失,但还是有三百多篇唱词流传了下来,这便是后来的《诗经》。 8.颍阴是一个县阜阳最早的名称是胡国,西周康王时代封舜后陈满的后代为胡子,胡国国君归姓子爵,所以亦称胡子国,为何以“胡”为国名呢?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很多都是由氏族部落上升而来,而胡国的先民据认为是东夷族中的一支胡部落,所以胡国名称的由来大概就是部落名称的沿袭和延伸。胡国作为阜阳最早的名称影响很大,后世常以胡城代指阜阳,南北朝时期梁朝曾一度在阜阳置有胡城县,五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再经胡城县》流传甚广。 归姓胡国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楚灭胡后,在泉河南岸设城,称汝阴城,因泉河流经城北而得名,泉河在古代被称为小汝水,也叫北汝河,《逸雅》曰:汝阴在汝水阴也。汝阴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於郑。”但这里的汝阴却是在今河南郏县、叶县一带。 秦朝统一六国后,置阜阳为汝阴县,两汉时期阜阳亦称汝阴,但汉代典籍《史记》和《汉书》有时却把汝阴称为“女阴”,如《汉书·地理志第八》曰:女阴,故胡城。从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中发掘出的一些以爵号为标志的器物中,有些亦作“女阴侯”,汝阴为何会成为“女阴”呢?说法不一,有说:秦末,楚汉相争,致使这一地区男丁稀少,耕作蚕桑,俱由女子,所以称为“女阴”;亦有说:因汝水改流,原来的河道逐渐干涸,汝无水为女,所以称为“女阴”;《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则认为:“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郦道元的解释应是正确的,《春秋说题辞》曰:汝之为言女也。如在《论语·学而篇》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这里女字无论读音还是字意都为汝。 王莽建立新朝后,为割断与旧朝代的联系,将阜阳更名为汝坟,坟是水涯、大堤的意思,如果从字面来理解汝坟就是汝河的堤岸,事实上汝坟也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在《诗经·国风·召南》中就有一篇以《汝坟》为题,楚国名相孙叔敖也曾:“截汝坟之水,作塘以溉田。”这里的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以北,在汝水北边,与河南汝阴相距不远,《九家旧晋书辑本·王隐晋书》曰:汝阴有陶邱乡,诗所谓汝坟。 因为从秦代,汝阴一名就被从河南挪到了阜阳,所以王莽用汝坟代替汝阴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 北魏孝昌四年,阜阳始称颍州,以颍水为名。 唐王朝在平定王世充之乱后,于武德四年(公元619年),在今阜阳西北十里置有信州,信州名的来历,估计是因为北齐时,汝阴郡一度属信州有关,辖汝阴、清丘、永安、高唐、永东等六县,但当时江西亦有一信州,所以两年后又更名为颍州。 北宋治平元年,英宗封其子赵页为颍王,后赵页登基为神宗,于元丰二年(1079)年升颍州为顺昌军,军名取美称,为吉利语。政和六年(1116)神宗“潜邸”升名为顺昌府。 清朝顺治雍正十三年(1735),当时的安徽巡抚报请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增设阜阳新县管辖原州辖范围, 是因为东汉时境内曾设有阜阳候国,故邑在今天临泉县境,《阜阳县志》云:“《旧志》引《颍纪》,州西百五十里沈亭南有阜阳城”,所以阜阳的来历是遥取境内古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