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鸿雁的意象

1.诗词中“鸿雁”的意象是什么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杜甫《孤雁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古诗中“鸿雁”象征什么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鸿雁象征的含义【篇一:鸿雁象征的含义】【篇二:鸿雁象征的含义】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作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深厚的.为了便于掌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试陈述之.1、哀鸿遍野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这是“哀鸿”的哭喊.2、孤雁失群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蒋捷《虞美人》:“壮

3.鸿雁在古诗词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古典诗词中,往往能见到许多咏雁的作品。

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

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雁是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善于游泳和飞行。

常见的有鸿雁,也叫大雁,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而在诗词中,鸿雁已不是一般的禽鸟,它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

1、鸿雁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这与鸿雁候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古人认为,雁候鸟,春北飞,秋南飞,因在北方产卵,故北飞雁称归雁。春已归来,东风“熏梅染柳”,大雁开始北归。

禽鸟尚知返回故土,人何以堪?张渭“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张渭《别韦郎中》),卢照邻“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卢照邻《昭君怨》),均表现了对雁能随着节序南飞北还的羡慕,有人不如雁之叹。辛弃疾北望中原,“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汉宫春·立春》),这一“怕”字饱含了词人忧国怀乡的多少辛酸感伤!欧阳修被贬到峡州夷陵县做县令时,“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张九龄旅宿淮阳亭,见“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旅宿淮阳亭口号》)而引动归思。

像这种借鸿雁来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谓俯拾皆是。雁寄托了漂泊在外的客子重返故乡的无限企望。

鸿雁的南北迁徙,更易勾起迁客骚人的羁旅飘零之伤感。李白在《临江王节士歌》中道:“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 诗人以洞庭叶落、北雁南飞起兴,感叹自己的遭遇与南北飘零的鸿雁一样辛酸。

杜甫更是写了一首《归雁》:“欲雪归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也借归雁“伤弓流落羽”的形象诉尽自身在“安史之乱”中的漂泊之苦。2、鸿雁可表达孤寂幽独的情怀。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成“一”字或“人”字形列队飞翔。“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方干《夜会郑氏昆季林亭》)、“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黄庭坚《虚飘飘》)便是这一特征的生动写照。

唐汝询曰:“雁集必有俦侣,故离别者兴思焉。”(《唐诗解》卷十七)羁旅之中的诗人往往望群雁而兴思,见孤雁而生悲。

李欣《送魏万之京》中就有“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之句。北周庾信曾写过一首《秋夜望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3366132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一只失群的寒雁在夜半凄凄单飞,那呼唤同伴的哀鸣一声声划过夜空,传进愁情正炽、夜深无眠的词人耳中,让他不能不生出愁多魂销之叹,整首词中雁之孤影与人之孤影彼此衬托,抒发了词人不胜孤寂幽独的情怀。

孤雁的意象在很多诗中都传达了这种孤独伤感。苏轼被贬黄州,作《卜算子》咏孤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这里,孤雁是吟咏的对象,更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词句字字写雁,又是字字写人,词人的哀怨凄凉、幽愤寂苦都借孤雁形象而表露无遗。

南宋爱国词人忧国怀乡,更爱以孤雁入词,传达亡国破家的痛苦和复国壮志难酬的孤独。张炎《解连环·孤雁》以“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表达国破家亡的失落孤寂,以孤雁“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的想象,寄托收复中原的愿望。

辛弃疾《水龙吟》也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之句,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听断鸿嘹唳,顿起孤独之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这些诗词中,形单影只的离群孤雁就是诗人自况,诗人的孤独心境就是借孤雁这一意象来表达的。

3、“寄书应见雁南征”——鸿雁是书信的象征古代有雁足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中载,苏武出使匈奴,被囚19年之久,后来汉朝新派的使者针对单于“苏武已死”的说辞,诡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鸿雁以传送书信的使者形象出现在诗歌中。如,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王安石《示长安君》:“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鸿雁在这里就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在其著名的《声声慢》中叹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传书的雁儿飞过,可是丈夫已死,还捎信给谁呢?正伤心时,细看雁儿却是丈夫生前云中寄锦书的旧时相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