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雎》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雎鸠,鸟名。 关关,是雎鸠鸟的叫声 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 河之洲:河中的小岛 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毛传:“休,定也。逑,合也。”郑玄笺:“休,止息也。合,聚也。” 译文: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姑娘,你是男儿的好伴侣。 特别注意,“好”在这里是3声,而不是4声 2.《关雎》(诗经)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诗经关雎》的全文及意思作品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扩展资料: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4.《关雎》的朝代《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