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采薇图

1.李唐《采薇图》描绘的是什么

《采薇图》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作品。

此图画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兄弟两 人,原是商朝的贵族,在殷商亡国之后,不与周朝合作,逃到首阳山,仅靠采薇充饥,最后终于 饿死。

李唐原是宋徽宗时的画师,北宋灭亡后,他怀念祖国河山的感情极为强烈,通过《采薇 图》歌颂了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画家用截取式构图突出了人物活动。

幽僻的深山里,伯 夷、叔齐席地而坐,伯夷双手抱膝,侧首注视叔齐;叔齐一手抵地,一手指点着,两人正倾心交 谈‘线条轻重顿挫,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画须眉的笔法精细又富有变化。散置的小锄及提筐, 点出了“采薇”的画题。

全图为水墨,浅设色,环境阴湿荒凉,气氛郁闷压抑,反衬出人物的坚 毅性格。

2.《采薇图》的美术鉴赏

《采薇图》就是一幅赞扬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历史题材力作。图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生前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但在他去世后,叔齐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不受,认为父命不可违,就悄悄地溜走了。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两兄弟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要发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拦住马头谏阻,认为臣子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武王不从,伐纣成功,改天下为“周”。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意“不食周粟”,便一起逃隐至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以采野豌豆充饥,最终两人饿死在山里。《采薇图》描绘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度日的情景:崖前林间的坡石上,两人席地对坐,身旁有镢头、菜篮,左边叔齐上身前倾,嘴微张,一手比画,似在讲些什么;右边伯夷则双手抱膝,目光凝视,似有所思。两人发、须修长,面容清瘦,但衣冠不乱,精神矍铄,充分展示其意志坚定、决不屈从之风貌。左边山谷深处,有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无路径,人迹罕至,映衬伯夷、叔齐采薇度日之艰难。衣纹细劲淡荡,顿挫流畅,与山石、树干、枝叶勾皴的粗犷简约、浓重硬挺,似有些不同,却也显得刚柔相济。墨与色的层层渲染,更加重了悬崖幽谷的荒寂深邃,唯独人的衣着留白,使画中人物突现目前。这是一幅人物和山水并重、带有显著的南宋笔墨意趣的佳作。与五代时卫贤《高士图》相比较,笔墨技术和构图立意,都更加成熟。

本文无意对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作深入的探讨,而李唐在国家饱受外敌侵略之际,赞扬了“宁死不屈”的气节,在当时还是颇具现实意义的。画家徐悲鸿曾在文中对此图高度赞赏:“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兴藏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史上的极峰。”

3.宋李唐采薇图的作品赏析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两行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长兄伯夷吧?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往事。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现在看来,确有同感。

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然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在细节处理上,李唐也是颇具匠心。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这或许是荒山之中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它不在周朝的辖治之内,那么,这里的野菜、野果也不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了。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作者着意刻画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使构图更加丰满,画面豁然开朗。小溪的流动不仅使视野中的景物显得宁静、肃穆,同时也增强了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4.千古名画《采薇图》是以什么故事为题材的

据史书记载,孤竹君姓墨胎氏,伯夷、叔齐为其二子。

父欲立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不能违为由逃离王国,叔齐亦不想为君,弃国而去。伯夷以父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这就是人们所称颂的孤竹遗风。

后来,弃国而逃的夷、齐兄弟都投奔到周。 听说武王伐纣,二人前去拦马劝谏,对武王大讲臣不轼君之理。

纣灭周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南宋四大画家之一李唐(约1066-1150年)就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出一幅千古名画《采薇图》。这幅珍品在我国流传近千年。

此画系中国一级文物,为中华历史国画中的精品之作,晚清入宫,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山炎黄工艺厂厂长王开儒先生精心制作了一幅复制品收藏在孤竹文物馆中。

据王开儒先生分析,大画家李唐当年一定莅临过夷齐庙,画上正面倚树而坐的伯夷,须发蓬长,面含饥色,鼻翼大张,衣透瘦骨。 侧坐的叔齐倾身近似匍匐于地,靠右手支撑身骨,已然是一副弱不禁风之状。

但画中人物,形瘦神不散,体弱气不衰。伯夷虽倚树但泰然自若,目光虽忧伤,但眼神锐利,力透画背。

叔齐虽匍匐在地,但正聆听兄长语重心长的嘱咐,一副言听计从的模样。画中的人物一主一次\再加上原野河流的平淡悠远与人物所据山崖的高峻,衣石的简洁与松枝的缜密,树干的扭曲与人物的高尚相烘托,表达了这旷古奇人的悲壮,使人物的形神人画和历史传说达到了高度一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